• 船舶與海工成為南通市支柱產業

    經過多年的快速發展,船舶海工產業已成為南通市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目前,全市規模以上海工、船舶制造及配套企業有400多家,船舶和海工產業市場份額分別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在南通市經濟穩增長和轉型升級過程中,作為南通市第二大支柱產業的船舶海工產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近年來,受世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南通市船舶海工產業的發展也有所波動。

    所幸的是,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在20日舉行的2018船舶海工新技術發展交流會上,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超發表主旨演講時說,2017年全球新造船市場累計成交新船訂單726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2018年,國際經貿發展預期穩健,航運市場有望進一步趨穩向好,這對造船市場的回升將發揮積極作用。

    他同時也指出,現階段,船舶工業依然面臨著運力和產能雙雙過剩的結構性矛盾,因此,復蘇之路還存在著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

    對此,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陸嘉明說,推進智能制造是今后船舶海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提升高技術船舶的國際競爭力,必須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能化和模塊化設計核心技術,并將智能船舶列為重點發展的高技術船舶領域之一。

    他說,目前,國內船廠總體還處于“工業2.0”階段,在數字化、自動化和精益生產等方面,仍有許多短板需要補齊。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推動智能制造的意義,把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先進船舶制造技術融合作為主攻方向,做好船舶行業智能制造的頂層設計和系統指導、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加快推廣新技術新模式。在此過程中,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船舶總體設計的初期就將智能基因注入其中,對智能管理系統的構建、船舶整體的感知布局、智能功能的設定作出整體的設計和部署,尤其要在集成設計和數字網絡方面尋求突破。

    陸嘉明認為,作為國內第二大造船和海工基地,南通始終把船舶海工產業作為重要主導產業來培育,走出了一條從修船、造船,向海洋工程和船舶高端配套轉型的發展之路,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高技術船舶產業基地和國家船舶出口基地。一批船舶海工企業主動調整產品結構、增強研發能力,通過創新轉型實現了持續健康發展,像南通中遠川崎就曾被工信部評為全國船舶行業唯一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所以,在今后的發展中,南通憑借已有的扎實基礎,一定有著美好的前景。

    應邀出席會議的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郭大成說,近年來,南通船舶工業努力克服市場影響,持續推動產業高端發展,一批在行業內具有影響力的產品成功交付,一批關鍵配套產品完成研制,產業發展呈現出穩中有進的態勢。一批實力強的央企、國企的加入,更是為南通船舶海工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他希望,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南通的船舶海工企業要跳出固有思維,探索新的經營模式、產業模式和企業模式。要在人才隊伍、市場把控、研發能力上早做準備多下功夫,高度關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重大政策導向,力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

    來源:南通網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