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激進的監管及政治舉措以及中遠中海的合并事宜,恐會對船舶經紀及經營租賃的營生前景構成威脅,這當中甚至還帶點反腐“色彩”。
如今航運業的政策環境似是,任何種類的第三方合同都可能成為涉腐疑點,這使得經紀及租賃業可能遭到“池魚”連累。譬如國企高管很多都不愿在合同上簽字,擔心有朝一日得向監管機關、甚至檢察官解釋合約來龍。
一位在國際經紀行任職,但不愿公開姓名的高級中籍官員坦言,“這對我們做經紀的是一種威脅。”
對于這樣的說法,不少駐于上海的船舶經紀也都能夠感同身受。
近期以來的這類趨勢,被視作是對一種本就長期既存的業務模式的根深強化-即國有船東常常“直接”和國有船廠及租船商做交易,生生砍掉了中介這一環節。
但也不僅僅是反腐措施的效應,國有船東的兼并重組也在幫助催漲這樣的操作模式。
這位資深經紀在提到中遠中海以及招商局與中外運合并之后,那些存活下來的國有航企時指出,“我讀到的話外之音就是,他們打算減少第三方業務。”
“他們現在是想少付點經紀費,甚至完全拒付,”他說。這主要是針對國有航企通過中介撮合的租賃交易。
但在反腐及整合進程的“夾擊”之下,不僅經紀業受到威脅,標準船舶租賃這一行業也將面臨壓力。
這兩個因素疊加導致的結果即是,企業都“一邊倒”地避免向外部公司付錢,因為這在監管機關看來好點也算浪費,惡劣點就有涉腐之嫌。
《貿易風》去年夏季就曾報道過,紀委官員在中遠執行調查時特別提到過去幾年連續虧損一事,并將之歸咎于市場高峰期簽署的那些長租合同。
對此,中國很多經紀都覺得是標志著一種“去租賃”化的趨勢,也就是說今后的船舶需求將越來越多地通過自有船舶滿足,而非經由外部市場。
“未來,長租合同應不會成為中遠的主營業務,”這位經紀界老將稱。“但這部分是船舶經紀的主要收入來源,一旦沒有的話,損失非常慘重。”。
另一個威脅則在于一道新政,即中遠不會再與前員工做任何交易-無論他們離開后是自己創業,還是加入別的經紀公司。
船舶租賃方面,政策的側面震懾效應還進一步體現在高管不愿輕易“曝露”自己,不肯在合同上落款-即使覺得這交易對公司有利也不行。
經營部員工為了鎖定未來的運費預期,有時會向老板提出租船建議。但他們或許只能得到口頭準允,合同卻沒人簽。實際上這些老板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們擔心的是有朝一日疑心重重的監管機關會讓他們解釋,為什么要批準某項虧損合同。
如此一來的結果就是大規模的“去中介”活動,也即中國經紀所稱的謹防外包的一種趨勢。
與租賃合約不同-未來的資本支出通常流向外商,航企和國有船廠達成的新造船合同則絕對不至引起內部交易之嫌。所以如果擔心未來被查的話,最好還是訂造新船,也不管這么做是否會給長期過剩的船舶市場繼續“雪上加霜”.
“這種政策變動會讓我們做經紀的日子更加難過。”這位資深經紀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