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輪產業繁榮還需跨越“幾道坎兒”?

    2月29日,《2015中國郵輪發展報告》(《報告》)發布。《中國郵輪發展報告》自2009年起,已連續七年在中國現代郵輪發源地——上海虹口發布,被譽為中國郵輪白皮書。


    郵輪產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三大特征兼備的特殊尖端產業,郵輪強大的經濟拉動能力和吸附能力已成為帶動中國港口城市經濟的增長點,發展郵輪經濟也已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市場迅猛增長

    《報告》統計:去年中國有10個港口接待過郵輪,包括大連、天津、青島、煙臺、上海、舟山、廈門、廣州、海口、三亞,全國共接待郵輪629艘次,同比增長35%;郵輪游客出入境2480454人次(124.0227萬人),同比增長44%。其中接待母港郵輪539艘次,同比增長47%;訪問港郵輪90艘次,同比下降10%。乘坐母港郵輪出入境的中國游客2224209人次(111.2104萬人),同比增長50%;乘坐郵輪訪問中國的境外游客256245人次(12.8122萬人),同比增長4.7%。

    《報告》主筆、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郵輪游艇研究所副所長程爵浩解讀《報告》中的數據時表示,去年的中國郵輪市場可以用幾個關鍵詞總結。

    一是“迅猛增長”。程爵浩表示去年已經是中國郵輪市場連續第三次同比“迅猛增長”。這符合中國郵輪市場目前進入爆發增長期前期階段的特征。中國已經超過澳大利亞成為全球第四大郵輪客源國。訪問港郵輪接待艘次下降主要是受到國際經濟形勢的影響,長距離的郵輪市場在萎縮,但程爵浩表示10年內該市場肯定會上漲,因為目前東南亞地區國際郵輪的訪問量已經開始上升。

    二是“上海市場獨占鰲頭”。去年,上海郵輪母港接待游客已經達到164萬人次,上海郵輪母港的年發送能力已經接近80萬人次,這使得上海郵輪母港在全球十大郵輪母港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將由2014年的全球第八位上升到去年的全球第五位或第六位,有望超過英國南安普敦港和意大利威尼斯港。

    三是“郵輪產業鏈的關鍵環節正在突破”。主要表現在:政策層面,中國政府的出臺的郵輪支持政策越來越務實;郵輪制造市場方面,中國自造郵輪“十三五”期間落地的可能性很大;郵輪產業供給側方面,越來越多的港口在擴建。但程爵浩表示:“中國郵輪港的接待能力與需求之間還有很大差距,未來要消化1000萬/年的游客,而目前中國十大郵輪港只有700萬/年的接待能力。”

    程爵浩透露,今年,將中國郵輪港作為母港的郵輪數量將由目前的12艘增加到18艘,因此今年的中國郵輪市場依然樂觀;加上郵輪周轉速度加快,35%的客源同比增長量應該能達到。

    企業“冷暖自知”

    新聞發布會上,多位嘉賓提到目前中國郵輪產業還是一個政府主導的產業,雖然以游客為代表的市場發展迅猛,看上去很美;但是本土郵輪相關企業的業績可以用“低迷”來概括。

    關于原因,程爵浩提到了中國郵輪旅游銷售方式的特征。去年,以上海市場為代表,10艘郵輪共計320個母港航次,包船比例高達98%。除天海郵輪“新世紀”號外,其余9艘郵輪均通過旅行社包船、多家旅行社共同切艙和公司包船的方式銷售。

    程爵浩表示不能回避包船模式帶來的問題——各家旅行社因此持續大打價格戰,承擔了巨額虧損。程爵浩表示這種現象可能需要旅游管理部門做好應對。

    程爵浩提及,隨著今年將中國郵輪港作為母港的郵輪數量由目前的12艘增加到18艘,郵輪銷售環節今年的壓力將更大。

    此外,中國本土郵輪企業的經營狀況也難見轉機。《報告》提出,去年中國郵輪市場上有3艘中資本土郵輪——海航旅業旗下“海娜”號、渤海輪渡旗下“中華泰山”號和天海郵輪旗下“新世紀”號與國際郵輪企業競爭,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中資本土郵輪的生存狀況堪憂。首先,運力方面,由于全球郵輪供給屬于寡頭壟斷的競爭態勢,全球四大郵輪企業(嘉年華、皇家加勒比、云頂香港等)在中國市場供給占比高達81.36%,極高的行業壁壘導致本土郵輪企業作為新進入者擁有單艘郵輪的運營成本難以取得規模效益,運力擴張速度緩慢;其次,產品方面,中國市場廣受追捧的郵輪均出自四大郵輪企業的船舶系列,并且為了適應中國市場,大多都對船舶進行了“本土化”調整,并且不斷投入新船以保持游客的新鮮感。因此,中資郵輪企業短期內盈利無望。

    去年11月,“海娜”號由于船齡到期而停運;“中華泰山”號全年滿艙率僅為77%,對比國際郵輪企業100%以上的平均滿艙率而言,經營堪憂;“新世紀”號雖然擁有攜程強大的線上銷售渠道,但本土郵輪品牌尚未形成核心競爭優勢,因此銷售情況并不理想,銷售價格也始終維持在低位。

    對于中國本土郵輪企業的發展前途,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郵輪游艇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煒航認為,從上海出發的長三角沿海和江海聯運等游輪航線應該是本土郵輪企業的發展“藍海”,因為外資郵輪企業尚不能進入該領域。

    長遠前途可期

    《報告》認為,過去10年中國郵輪產業發展處于培育期、粗放式的起步發展階段,發展力量主要集中在郵輪政策制定、郵輪碼頭建設、郵輪船隊引進、郵輪旅游觀光和接待等方面,在郵輪管理、郵輪產業規劃、郵輪制造、郵輪服務體系、郵輪市場機制、郵輪消費理念等方面還存在許多空白和不足;未來10年,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將處于爆發期、市場細分的快速發展階段,也是國家旅游局領導提出的黃金10年。

    對于中國郵輪產業未來的發展,政府和學界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藍圖和“真知灼見”。

    上海虹口區副區長徐彬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上海在宣揚區域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將郵輪時尚元素融入虹口北外灘。目前,圍繞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碼頭,北外灘正積極打造上港郵輪城,全力推進國家郵輪旅游實驗區建設,郵輪城將依托進口商品展銷中心、中高端餐飲美食、跨境通線上購物及線下體驗店等全新項目,打造黃浦江沿岸商業新地標。無論是對于國內外郵輪旅客還是上海市民,北外灘已經成為追憶悠久歷史、感受海派文化,體驗郵輪休閑生活、引領現代時尚的好去處。”

    鄭煒航指出,去年10月,中船集團聯合中投公司與全球最大的郵輪運營商嘉年華集團簽署了一項26億英鎊的合資協議,聯合在中國開發建設豪華郵輪本土品牌,打造世界一流水平郵輪船隊。據悉,承擔這項任務的將是中船集團下屬的上海外高橋造船,上海外高橋造船已定下目標,在2020年完成交付第一艘國產豪華郵輪。據業內人士介紹,準備進軍豪華郵輪建造的中國造船企業,不僅僅是上海外高橋一家,有超過十家中國造船企業在緊鑼密鼓地布局豪華郵輪建造。鄭煒航表示,中國郵輪制造產業的起步比其預期的時間早了至少5年,可見中國郵輪產業鏈正在迅速延伸。當然中國郵輪產業的發展還需要更多工作。鄭煒航提出了加快出臺財政稅收政策扶持發展本土郵輪船隊、加快推動中國本土郵輪制造業起步發展、大力發展國際郵輪入境游把消費留在國內、鼓勵國際郵輪企業和國際郵輪有序進入中國市場等10條發展建議。

    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主任真虹認為,適度放寬政策限制、創立自主郵輪品牌、加大人才培養供給,繼而推動郵輪產業鏈全面成長與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是中國郵輪產業在供給改革方面最為緊迫、亟待解決的問題。

    來自航運交易公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