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非政府組織拆船平臺的最新報告顯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被拆解的204艘船舶中,有155艘船舶被出售到了南亞海岸,而這里卻以惡劣的工作環境和安全生產條件而“聞名于世”。
報告稱,希臘船東向南亞拆船廠出售的舊船最多,其次是日本、阿聯酋和韓國船東。
今年一季度出售給南亞拆船廠的船舶中,幾乎三分之一的船舶在抵達南亞海灘前的幾周將船旗注冊地修改為科摩羅、加蓬、帕勞、圣基茨島和尼維島。
非政府拆船平臺表示,船舶運營期間通常不使用這些國的船旗,而只在船舶拆解前的最后一次航行使用這些船旗進行注冊。
這些船旗尤其受到中間商的歡迎,他們從船東那里現金購買報廢船舶。由于不履行國際海事法,這些船東可能會被列入灰名單或黑名單。
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只有49艘船舶被出售給了綠色環保型拆船廠,其中23艘出售給了歐盟拆船廠;24艘出售給土耳其的拆船廠;另外兩艘出售給了中國拆船廠。
今年一季度,在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拆船廠,至少有四名工人受傷,六名工人死亡。
據工會組織稱,今年第一季度,在印度阿朗港的拆船廠發生了兩起致命事故。此外,兩名工人在巴基斯坦加達尼的一家拆船廠喪生;另外兩名工人在孟加拉國船廠拆船過程中喪生。
與此同時,國際海事組織關于船舶安全和環保回收的條約《香港公約》仍未生效。該公約涵蓋了船舶的設計、建造、運營、維修、以及船舶回收的準備工作,促進船舶拆解的安全性和環保性。
該公約預計將在15個國家批準后24個月內生效。這15個國家代表了全球商船總噸位的40%,年最大拆船量不少于其總噸位的3%。
迄今為止,已經有16個國家加入該公約,占全球商船總噸位的29.5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