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真看懂中國海工成立的深意了嗎

    去年年底前,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印發了《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希望到2025年,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新興技術深度融合、基礎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創新增長極與核心技術策源地。

    為此,上海市將推動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航天裝備、船舶海工裝備、高端能源裝備等四大優勢產業創新升級,讓上海市高端裝備產業產值從目前的7000億元左右再上一個臺階。

    隨后,由剛剛將總部遷滬的中國船舶集團與中集集團共同牽頭,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中國遠洋、招商局集團、中國中車、中國交建九大中央企業以及上海國有資本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新的中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稱“中國海工”)來統合國內的海工裝備建設能力。

    從制造平臺層面推動對海工領域的整合,也早已經在計劃之中。在2021年8月舉行的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央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工作媒體通氣會上,相關負責人就已經明確表示海工裝備領域也是整合的一大選項。

    如今看來,整合平臺就是新成立的中國海工。

    據中國船舶集團透露,成立中國海工就是為了發揮整體優勢和專業優勢,推動各方優質資源互補,提升中國在海工裝備市場的話語權,確保海工資產的質量和價值。未來,還有可能將分散于各個造船企業下的海工裝備制造能力和技術也一同并入中國海工,實現中國船舶集團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

    從“零”到“整”

    海工裝備按照用途一般分為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其他海洋資源開發裝備、海洋浮體結構物三大類。

    海洋油氣資源開發裝備是目前海洋工程裝備的主體。包括各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潛水作業船等輔助裝備,占據了全部海工裝備市場份額的九成以上。

    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早早就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在二戰后不久便傾注了大量的資金和技術。一方面是為了滿足國內資源的需求。因為相較于陸地,專屬經濟海域所蘊含的礦物儲量更、開采難度更高;另一方面是可以形成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優勢地位,從而形成技術和用戶依賴。

    中國海工裝備制造起步盡管不算太晚,但受制于制造能力的相對落后,早期項目大都止步于相關子系統的預研和圖紙設計,并未真正涉足制造領域。

    改革開放后,上海一批船企中的“改革健將”,諸如船舶工業集團、外高橋、振華重工等,因市場化做得好,最早實現了“引進來”又“走出去”,成為了國際市場上重要的參與方,船舶的手持訂單數逐年增加。但隨著世界市場船舶總需求數(噸位)的相對飽和,實際利潤卻日漸走低,就是賺了個“辛苦錢”。規模效應已很難再給企業帶來更大成長。

    為了打開新的利潤增長點,造船企業紛紛盯上特種船舶制造和海工裝備制造這兩塊“大蛋糕”。特種船舶造價雖高,屬于“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業務類型,可前期研發投入一點也不低于海工裝備制造,因而大部分國內船企都選擇了更為穩定的海工裝備制造作為發展方向。

    因為恰逢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去工業化,逐漸退出海工裝備制造領域,中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的造船企業借機紛紛入局。全球海工裝備制造領域正式進入爆發式的增長時代。而這也是海工裝備制造能力散落在中國大量造船企業中的一大原因。

    如中國船舶集團的前身中船工業和中船重工兩家央企,旗下合計的十多個造船企業、三十多家研究機構都對海工裝備制造有所涉足,造成了巨大的國內競爭壓力和重復建設,不利于行業整體發展。

    從國際上來看,海工裝備制造平臺的整合已成為趨勢,不僅是水平略高一籌的韓國和日本進行過多次企業整合,中國海工裝備制造最大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也在2021年傳出兩大海工巨頭吉寶岸外與海事(Keppel O&M)和勝科海事(Sembcorp Marine)整合的消息。

    通過整合互補強化實力,瞄準全球能源轉型帶來的機遇,打造更強大的企業平臺已成為業內共識。幸好中國這一步并沒有邁得太晚。

    從“點”到“鏈”

    2019年前后,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業曾經發生過一件大事。

    當時,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等多重經濟因素沖擊后,一些跨國公司果斷放棄了在國內的石油平臺訂單。這一批石油平臺訂單大部分是在2014年敲定的。彼時,市場尚處于繁榮時期,海外鉆井平臺公司紛紛涌入中國,訂造了100余座鉆井平臺。

    然而,隨著經濟整體下行,這之中僅有不到四分之一最終完成交付。海外鉆井平臺公司研判后認為,即便交上巨額的違約金,也比收貨后無處可用合算。石油鉆井平臺這種大項目,一般是分批進款的,風險大,“給多少錢,干多少活”。一個階段完成后,平臺公司才會把下一個階段的子系統采購費用和建造費用打給造船企業。

    因此,國內造船企業缺乏后續資金,大部分在建鉆井平臺只能棄置在造船企。可這等于變相限縮了造船企業的建造能力。不得已,國內造船企業只能自費建造這些鉆井平臺。

    可是,建好之后,國內又沒有這么大的需求,吃不了,只能“爛在手里”。要知道,在國外,石油鉆井平臺閑置一天就要凈虧300多萬美元。這2000多億的海工資產瞬間成為了中國的“燙手山芋”。

    不過,此事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變相地促成了中國首家海工資產運營管理企業——北京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成立。自此,中國也有了自己的海工資產管理平臺,讓產業從單一的制造業向服務業進行了延伸。但此事還是充分說明了缺乏統一的規劃,造船企業各自為政,在經濟和行業景氣下行時所帶來的風險。

    如今,中國海工的成立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再次發生類似情況,各個造船企業可以在中國海工的合理規劃下進行接單和建造,可以及時根據研判決定是否繼續接單,不再容易出現超過單個造船企業難以承受的壓力的局面。

    同時,中國海工未來會打通從市場調研、技術研發到裝備制造的全鏈條,正好同北京國海海工資產管理有限公司這樣的國有資產管理平臺進行銜接。這與國資委提出的“國有企業要在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和布局結構優化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工作思路吻合。

    從“低”到“高”

    一開始,像外高橋、振華重工類似的中國造船企業絕大部分都是做起重船、鋪管船、海底挖溝埋管船這類輔助裝備,從外圍切入海工裝備制造這一領域的。這對在該領域尚處于入門階段的中國造船企業來說,既屬無奈,也是合理的選擇。

    隨著商業實踐的不斷深入,如TSC海工、宏華這樣的中國造船企業不僅可以制造基礎的自升式鉆井平臺(Jack Up)、半潛式鉆井平臺(Semi)、鉆井船(Drill Vessel),也能設計制造出“深海一號”這樣的世界頂級體量,可以作業于像南海這樣平均水深3500米左右的深水區半潛式鉆井平臺。

    不過,應該冷靜地看到,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能力尤其是關鍵子系統的制造能力依舊處于世界“第三梯隊”。

    歐美發達國家雖說是基本放棄了海工裝備制造領域,但也有國民油井華高(NOV)、阿克工程集團(Aker Solutions)這樣的海工裝備承包商;還有卡特比勒、瓦錫蘭等一眾握有電機、配電系統、柴油機這樣的核心關鍵子系統制造技術和能力的公司在“守門”。想從他們手中拿到技術轉讓幾乎是不太可能的。

    中國大部分企業只能制造低端產品,即使能制造高端產品的企業,也不具備自主配套能力,有些產品還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需為此付出高額的專利費。

    另外,海工裝備制造技術的落后與周邊關聯制造能力直接相關。軸承、氣門、過濾器……的產業升級也不是單憑造船企業的努力就能實現得了的。中國工業化時間尚短,相關企業的積累還不夠深厚。

    中國海工的成立使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首先有了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者和最大的單一用戶,這可以幫助中國的海工裝備制造從傳統的造船業思維中脫離出來,通過專業平臺從基礎的設計、研發到制造、配套全面補短板,從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需”與“求”的相互磨合,帶動配套企業的整體提升,最終也會使制造業整體向上躍進。

    來源: 企業觀察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