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航運不讓長江變成“納污渠” 成


    圖:依托“黃金水道”,發展水上交通,同時嚴格保護長江生態。圖為巴東縣官渡口鎮長江巫峽口水域。

    大江東去,百舸爭流。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統計,長江沿線每天過往船舶超過3萬艘(次),總量和密度均居世界第一。

    湖北江河、湖泊密布,既帶來水路運輸的便利,也出了一道生態保護的難題:來來往往的船只,如何才能輕輕地來,悄悄地走,不留污染?

    船舶截污,情法交融加速推進

    6日,梁子湖上春雨磅礴。

    坐在自家旅游船上,鄂州梁子湖萬順旅游航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余啟海美滋滋地說:“下得好!這場雨一過,花開了,樹綠了,游客就要多起來嘍。”

    62歲的老余是地道的梁子湖人,小時候下湖游泳嬉戲,捕魚撈蝦,如今駕船做旅游,每年15萬人次的游客量讓他在城里買了兩套房、一臺車。

    “這一湖清水就是我們的飯碗,誰要是敢污染這一湖清水,那就是圖財害命。”老余說。

    老余一席話,讓梁子湖海事處主任張旭東倍感欣慰。“把你這個‘老頑固’當年的丑事好好跟記者說說。”張旭東開起了玩笑。

    2008年,為改善梁子湖水體環境,減少船舶污染,鄂州市啟動了船舶“零排放”行動,禁止任何船舶以任何方式向湖區水域排放污水、污油、生活垃圾等污染物,所有污染物都必須人工收集轉運上岸,再進行處理。

    禁令一出臺,包括老余在內的眾多船主炸了鍋。

    幾十年來,垃圾隨手扔,污水就地倒,簡單又方便。“這大一湖水,憑我們幾艘小船就能污染?把污水、污油、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轉運上岸,運輸費誰出?人工費誰出?”當時,老余意見很大。

    面對抵觸情緒,工作人員五次三番做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總算把老余的這根筋扭過來了。“他們把油水分離器鉛封起來,就相當于把你的‘下水道’給堵了,隔三差五就來檢查。”老余說。

    湖且如此,大江尤甚。

    在荊州港區,“加翼油躉1812”號船舶負責人喬祥感嘆:“千萬別等污染無藥可救了,再去治理。”

    荊州市船舶檢驗局船檢科副科長劉啟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一艘搭載400人的客輪為例,一天的生活垃圾、污水超過2噸,如果都直排長江,那長江豈不成了“納污渠”?

    “長江變黑了、變丑了,還會有那么多人來參觀游玩嗎?”他說。

    據省港航局介紹,2011年以來,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內河水域環境管理規定》,我省在新船出廠時強制安裝污水處理裝置,否則無法通過船檢;舊船以政府補貼的方式,鼓勵引導加裝污水處理裝置。

    目前,全省客船已全部完成改造,貨船改造正在進行中。

    航道整治,生態考量成為生死線

    運量大、成本低、污染小,這是水運三大優勢。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湖北宜昌至安徽安慶段的長江航道整治工程,被作為重點工程納入。其中,從武漢至安慶段的航道水深將被提升至6米,工程完工后,可保證萬噸級的船舶常年雙向通行。

    國家級重點項目,能否大開大建、大挖大填呢?

    宜昌至安慶段長江航道整治模型試驗負責人劉林給出了否定的答案。“長江也是有靈性的,絕不能為了滿足人類的欲望,就去剝削它、破壞它、壓榨它。”他說。

    在位于武漢的長江航道研究所,指著航道整治模擬試驗河道沙盤,劉林告訴記者,這是根據長江實際的水流速度、水體含沙量等水文數據,按比例縮小的沙盤,每天都在進行航道整治的模擬實驗。

    劉林把記者帶到“蘄春段”。“這一段河道比較寬,但航道比較窄。就好比一條挺寬的馬路,路邊綠化帶比機動車道還寬,那還不天天‘堵車’啊。”他說,“起初的方案是在這里建一個丁壩,利用水流直接把航道沖深,這樣的整治的效果立竿見影,但是同時也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現在我們運用邊灘守護,防止岸邊的泥沙向航道運動,影響航道變淺、變窄。雖然工程達到整治效果要慢一些,但是不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像蘄春段這樣“順勢而為”的,還有鄂州段。為保護我省為數不多的深水岸線,清淤工作不是簡單地這邊挖出來,運到岸邊堆放,等某些位置需要,再轉運過去進行填埋,而是提前勘測,整個轉運過程盡可能地在水下水面完成,最大程度減少對長江的影響。再如洪湖段,為減少對豚類自然保護區的干擾,將盡可能地減少重型機械作業,同時在作業過程中采取環保措施,確保廢渣、廢水不入江。

    兩年多來,劉林和他的同事們記錄的相關數據裝滿了幾個硬盤,制定的整治方案上千種。

    但他不覺得辛苦:“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態考量正逐步上升到生死線的高度。以前,環境評估報告、工程可行性報告是兩條線,特殊情況下,環評還要向工可低頭。現在,同步進行,環評無法通過,項目一票否決。”

    “粗放型、毀滅型、不可逆轉型的發展模式必須要摒棄,既要讓黃金水道流金淌銀,也要讓綠色長江奔騰不息。”省港航局局長王陽紅說。

    一磚一草,呵護大江精靈

    站在公安縣臘林洲江段岸邊的護坡上,荊江航道整治工程常務副指揮長高凱春俯下身子,叫記者過去看一看:“你看,磚洞里長出了水草。等汛期來臨后,長江一漲水,魚類就可以在這些水草中產卵。”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在這里,流向經常急轉,導致水流時而湍急,猛烈沖刷堤岸;時而平緩,猶如一池靜水。為防止護坡崩塌、灘涂被沖走,在以前整治過程中,一般會鋪上整塊整塊的水泥板。護坡、灘涂的穩定性加強了,但水草也因此無法生存,進而導致魚類產卵的棲息地越來越少。

    針對這一問題,在荊江航道整治中,“動物的生存”被放在了首位。

    在公安段,建設者采用不規則的生態護坡磚進行拼接,磚與磚之間形成一個個小洞,水草可以從這些小洞中破土而出,形成魚類繁衍生息的新家園。

    “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更大的玄機在這些磚底下。”高凱春賣起了關子。原來,磚底下還有幾個過濾層,如黃沙、透水布,鋪設以后,再撒上營養土。“鋪得早的地方,都綠油油一大片了。”

    有趣的是,同樣的生態護坡磚,放在石首江段就行不通了。

    在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高凱春站在江邊,指著腳下的護坡說:“這里原本也是要鋪設中間帶洞的生態護坡磚,但鋪了一部分后觀察發現,當麋鹿到江邊喝水時,蹄子會踩進護坡磚的小洞里,容易‘崴腳’。”

    生態環保重要,麋鹿也傷不起。

    幾番實驗后,他們將已經鋪好的護坡磚全部拆掉,改用鵝卵石網箱。網箱可以將鵝卵石固定,既能確保護坡、灘涂的穩定性,又能讓麋鹿健步如飛,一舉兩得。

    “大河東流,魚翔水底,飛鳥盤旋,麋鹿打鬧,想想都覺得很美!”高凱春期待,他的夢想早日實現。

    來自湖北日報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