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V發布《2050年氫氣預測》




    雖然在世界能源系統的脫碳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對氫氣的接受速度依然太慢。DNV最新發布的《2050年氫氣預測》報告中表示,各國政府需要采取緊急、重大的政策干預措施。




    在對2050年的氫氣發展預測中,DNV認為,到2030年和2050年,氫在能源結構中將分別僅占0.5%和5%。然而,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到本世紀中葉,氫的使用率需要增加兩倍,才能滿足15%的能源需求。

    根據《2050年氫氣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基于電力的綠氫(用電解液從水中分離氫)將成為主要的生產形式,占氫的總產量的72%。過剩的可再生能源可以為電解槽提供3100GW的電力供應。這一數據是目前太陽能和風能總裝機容量的兩倍多。

    區別于綠氫,藍氫是一種從天然氣中提取并捕獲排放的物質,它在短期內將發揮更大的作用(到2030年約占總產量的30%),但隨著可再生能源產能的增加和價格下降,其競爭力將下降。根據DNV的預測,從現在到2050年,全球用于能源目的的氫生產支出將達到6.8萬億美元,另外有1800億美元用于氫管道支出,5300億美元用于建造和運營氨終端。

    考慮到成本因素,全球超過50%的氫管道將由天然氣管道改造而來,因為改造管道的成本預計僅占新建管道成本的10-35%。氫將通過管道在國內和國家之間(而非洲與洲之間)輸送到適中的距離。全球氫貿易也將受到船舶運輸液化氫的高成本和氫的能量密度低的限制。相反,氫的衍生物氨則更穩定,可以更容易通過船舶運輸,適合在全球范圍內交易。

    早期氫的使用將由難以實現脫碳的高溫制造業主導,例如目前使用煤和天然氣的鋼鐵生產。氨和甲醇等氫的衍生物是船舶和航空等重型運輸工具脫碳的關鍵。但根據DNV的預測,這些燃料要到21世紀30年代才會實現規模化生產。

    乘用車基本用不到氫氣,發電也只會用到有限數量的氫氣。用于建筑物供暖的氫氣不會在全球范圍內推廣,但會在一些已經擁有廣泛天然氣基礎設施的地區實現早期的使用。

    據報告顯示,目前不同區域對氫的利用率有很大差異,這受政策影響很大。到2050年,歐洲將率先實現氫氣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達到11%,因為相關政策既推動了氫氣生產的規模,又刺激了終端使用。經合組織太平洋地區(2050年氫能源占能源結構的8%)和北美地區(7%)也有推動供應端的戰略、目標和資金,但碳價格較低,具體目標和政策較少。中國(6%)緊隨其后,最近該國對2035年的資金和氫氣前景做出了更清晰的說明,同時擴大了全國排放交易計劃。到2050年,這四個地區總共將消耗全球能源氫需求的三分之二。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