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設計、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為交通運輸部東海救助局建造的4艘4000千瓦中型海洋救助船正式簽約。
該批4000千瓦中型海洋救助船是在首制船“東海救151”號的基礎上,結合“救撈船型+智能”新技術方向,開發設計的新一代智能型中型海洋救助船。該系列船將進一步提升海上救撈的網絡化、數字化能力,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海上救撈的新要求,更有力地保障新征程平安中國的建設。
構筑強力救助體系關鍵一環
該型海洋救助船主要用于中低海況下沿海水道、島礁等淺水區域人命救生和船舶救助,可兼顧高海況下救助任務,必要時參與動態值班待命,其研發填補了我國海上中型救助力量的空白。作為我國首型采用全電力驅動全回轉推進器形式的救助船,該型船可以適應復雜的救助工況以及復雜的救助海域,是國內首創、國際一流的中型海洋救助船。
據了解,“東海救151”號于2019年12月25日交付入列,在3年的運行中,各項設備運行良好,圓滿完成了漁船“魯嵐漁運61001”號、貨船“定浩記7”號遇險救助等任務,得到船東認可;該船于2020年8月通過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組織的竣工驗收和后評價,得到專家一致好評,具備了批量建造的條件。
此次簽訂的后續4艘系列船,完工交付后將與“東海救151”號一起成為我國中型海洋救助船的主力船型,推動實現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救助船型大、中、小,救助范圍遠、中、近戰略規劃,為國家海洋強國和交通強國戰略保駕護航。
成為中國救助船“搖籃”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終是我國重要的發展理念。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救助裝備建設投入,打造堅強有力的國家應急體系。
經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考察、選點,黃埔文沖被確定為救助船承造單位。至今,該公司共為我國救助打撈系統建造了8000千瓦救助船、14000千瓦救助船、12000千瓦救助船、4000千瓦救助船等7型33艘救助船舶,成為國內救助打撈裝備的主要建造基地。這些造型威武、性能先進、裝備精良的海洋救助船從黃埔文沖出發,在國家重大海上值守、航天發射保障和“急難險重”海上救助任務中建立卓著功勛,成為人民群眾心目中的“海洋保護神”“現世媽祖”,屢次獲得國家和各級人民政府的表彰、外國感謝,為我國海上救助事業的發展和樹立大國形象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海船院致力服務于國家海上救撈事業,緊密圍繞新時代下“中國救撈”新需求,繼續為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在“綠色、智能”發展方向做好技術保障,不斷將船舶設計領域的新技術、新成果賦能救撈裝備,從而更好地提高“中國救撈”在防災減災救災和急難險重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的建設水平,為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資料圖/“東海救101”號
被譽為“中國第一救”的14000千瓦海洋救助船共建造了3艘,包括“北海救101”號、“東海救101”號以及“南海救101”號。該系列船是上海船院為交通運輸部救撈系統研發設計、黃埔文沖建造的大型海洋救助船。該系列船是我國救撈系統救助功能最全、作業能力最強、推進功率最大、航行速度最快、技術性能最高的全天候大功率海洋救助船,具有二級對外消防滅火作業能力,具有對遇險船舶進行封艙、堵漏、排水、空氣潛水等救助作業能力,具有夜間搜尋救助能力,能搭載獲救人員200人,并設有大型救助直升機起降平臺和加油補給系統,是救助系統的旗艦,代表我國救助行業的形象。
“東海救102”號資料圖/來源:《文匯報》
12000千瓦救助巡航船是具備深遠海搜尋能力的專業救助船,配備了船載機機庫、飛機平臺、直升機油罐、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船舶動力定位系統等一系列設備,具有海上人命救生、遇險船舶拖帶救助、對外消防滅火和海面溢油回收功能。
“東海救116”號資料圖/來源:東海救助局官方微信
8000千瓦海洋救助船是由上海船院自主研發設計的一型大型化、功能多樣化、高航速、大系柱拖力、強抗風能力與優良的操縱性的海洋救助船,由于我國海上救助需求不斷增加,使命任務逐步多樣化,上海船院根據交通運輸部救助打撈局的要求,在十年間對8000千瓦救助船進行了持續改進。
來源:中國船舶報 記者 王進 鄺展婷 通訊員 夏小健 史恭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