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大型郵輪被譽為造船工業“皇冠上的明珠”,是工業領域的集大成者。而被稱為“漂浮在海上的黃金產業”的郵輪產業,則是我國有效實現擴大內需的戰略性產業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渤海造船廠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胡德芳在接受總臺中國之聲記者郭淼專訪時表示,我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將于今年年底交付。他建議大力發展我國郵輪產業,盡快恢復國際郵輪航線,促進旅游消費發展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胡德芳
因設計建造難度極高,大型郵輪與航母、大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并稱為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也是目前中國人尚未摘取的最后一顆明珠。百余年來,世界范圍內僅有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德國邁爾船廠、法國大西洋船廠等少數幾家歐洲船廠能夠設計建造大型郵輪。
大型郵輪為什么難造?胡德芳說,大型郵輪的設計建造與其他船舶的理念完全不同,可以說“一艘船就是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大型郵輪是名副其實的巨系統工程。作為全球最復雜單一機電產品,拿中國首制大型郵輪來說,全船共136個系統,2萬余套設備,2500萬個零件,4200公里電纜,350公里管系,450公里風管,超500家全球供應商為項目提供101個交鑰匙工程包,大約有5000多名工人現場作業,需要超過1200萬個建造工時才能完工。由于其結構的特殊性、工藝的復雜性、建造的艱巨性,以及全球性的供應鏈協同,對中國船舶工業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據了解,中國首艘國產大型郵輪計劃5月底出塢,將在今年年底交付。胡德芳透露,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目前總體進度也已超13%。
有研究顯示,歐洲7萬總噸以上郵輪年產能為8艘左右,2025年前交付的郵輪建造船位基本已滿,但每年全球郵輪需求量約為15艘,供需極不平衡,研制國產大型郵輪恰逢其時。我國于2013年10月啟動國產郵輪項目,經過10年的設計、建造,已初步掌握核心技術。在胡德芳看來,大型郵輪是中國船舶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胡德芳說:“造郵輪對船舶工業轉型升級有非常重要意義。當前,我國造船產能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但這些造船產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船舶領域,我國造船產能的過剩實質上是一種結構性過剩,高端產能則遠遠不足,因此郵輪本土制造是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舉措,能夠推動船舶工業加快邁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
郵輪產業被譽為“漂浮在黃金水道上的黃金產業”。產業鏈長、帶動性強、影響力大、覆蓋面廣、國際化程度高,乘數效應達1:14,屬萬億級產業。
胡德芳說,郵輪產業以郵輪運營為龍頭、以郵輪研制為核心、以供應鏈建設為保障,涵蓋高端裝備、金融保險、交通運輸、港口運營、旅游觀光等眾多產業領域,是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生態體系。
“郵輪建造是一個系統工程,一艘郵輪需要船廠工人、艙室單元制造廠商、分段配套廠等各行業工人,預計可拉動10萬人就業機會。研究顯示,到2035年,郵輪對中國總體經濟貢獻值有望達近5500億元人民幣,其中,15%來自新造船和船舶維修。國產大型郵輪將提升郵輪業對中國經濟甚至全球產業的貢獻度,中國的郵輪經濟結構也將進一步優化。”胡德芳說。
郵輪旅游是我國旅游消費轉型升級的重要方面,其獨具的海洋特色、體驗式特征為游客營造出獨特的生活方式,同時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一站式精致服務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實現方式,已納入《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
自2020年1月至今,我國國際郵輪航線一直處于停航狀態。胡德芳建議,讓國際郵輪盡快復航,“在條件允許時,優先由中資郵輪公司恢復大陸至臺灣和中國至韓國航線,開辟‘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服務于國家的內政和外交政策;同時鼓勵中資郵輪公司參與南海島嶼開發,開辟南海‘跳島航線’,形成新型旅游目的地,實現郵輪產業可持續發展,帶動內需消費持續擴大。”
此外,胡德芳還建議,優先支持本土郵輪公司獲得境外游資質,“由于本土郵輪公司管理國際郵輪船隊,為降低法律風險,大多選擇香港為注冊地,并反向在境內設置外商獨資企業(WOFE)。建議相關部門允許注冊在香港的中資郵輪公司的境內子公司開展出境游資質的申請,并將廈門、深圳等主要郵輪母港城市納入試點范圍,以加快完善郵輪公司旅游和服務資質,提升全過程服務能力水平,提高中國游客的體驗度和滿意度,帶動郵輪消費市場的蓬勃發展。”
來源:央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