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2月5日至7日“世界海事大會”來臨之際,2018年12月4日,由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UBM Asia、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學術委員會主辦,船舶設計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承辦,武漢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和《船舶》雜志協辦的“2018船舶智能能效技術國際高峰論壇”在滬開幕。
回望過去,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溫室氣體大量排放作為全球氣候變暖的主因受到各界重點關注。自2011年起,國際海事組織就將能效與減排當做IMO工作重點;2014年提出了建立能效數據收集機制等關鍵要素;2016年10月最終批準了全球性的船舶油耗數據收集機制。2015年5月19日,歐盟發布《關于對海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監控、報告和核查以及修訂法令2009/16/EC》[REGULATION( EU) 2015/757],法規要求在進出歐盟水域的船舶于2018年1月1日起監測及報告其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上,習近平主席代表中國政府承諾,在2030年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該會議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全球氣候變化新協議《巴黎協定》,該協議已于2016年11月4日生效。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頒發了“國發<2018>22”《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
經過3年努力,進一步明顯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上海海事局近期宣布:自2018年10月1日起,國際航行船舶和國內沿海航行船舶在上海港內行駛及靠岸停泊期間,應當使用硫含量≤0.5% m/m的燃油 。
如何建立機制,實現碳排放的科學、準確的統計、分析、核查是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挑戰,這需要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建立起透明、精確、完整、可比和一致性碳排放核算機制。在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科技手段、大數據分析、智能化技術,最終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今天,來自海事管理部門、船級社、大學、設計院、船東、船廠、設備供應商,國外嘉賓等100多個單位200余位代表出席“2018船舶智能能效技術國際高峰論壇”。他們從政策與對策的解讀、供給與需求的匹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等多層次、多角度對“船舶改善排放、減少能耗、增加能效、綠色營運”等主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詮釋,建造一個設計、制造、營運、管理等多方對話、交流與合作的高端交流平臺。
中國船級社武漢規范研究所羅肖鋒所長發表《綠色水運發展形勢對策》的主旨發言。丹麥海事局局長Andreas Nordseth先生作題目為《海事創新規劃》的演講。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總體開發室副主任郭世璽先生作題目為《好望角型散貨船EEDI第三階段關鍵技術探討》的演講,本研究提供了性價比較高的一種EEDI 解決方案,為好望角型散貨船的換代升級奠定了技術基礎。
中國船級社智能能效組組長萬曉躍女士作題目為《在船舶“智能能效”設計時應關注的幾個要點》的演講,闡述了在船舶設計時應注意的要點和實現的方法。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MARIC)工程師、碩士研究生王宥臻先生作題目為《全球新能源(清潔)船舶及相關智能技術發展 》的演講,該文闡述了全球新能源(清潔)船舶的主要應用和配套基礎設施的發展現狀,重點對新能源(清潔)船舶的智能系統、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全球發展作了系統梳理,并對未來新能源(清潔)船舶和相關智能技術的未來發展作出簡要分析。
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譚欣靜女士作題目為《海工輔助船經濟航速建模、優化及計算平臺構建》的演講,本文提出的經濟航速與設計航速及時間的限制有關,可作為營運階段船舶航速參考,提供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和節約運營成本的有效措施。
還有更多嘉賓的演講展示眾多新穎觀點,思想的碰撞為促進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護航。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邢文華先生表示,經過3年時間,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大幅減少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協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習近平主席倡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