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十三五”作為我國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示“要進一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這一指示精神為我國在新時期增強國際海洋事務話語權、推動我國全面走向國際海域空間規劃了宏偉藍圖,掀起我國新一輪海洋科考船建設的新高潮,開創了我國海洋科考事業新的局面。
10月20日,在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建所70周年之際,由該所與中國造船工程學會船舶設計專業委員會、上海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學會聯合主辦的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在上海如期舉辦,本次論壇的主題是“海洋科學考察船 系列 自主 發展”。本次論壇克服疫情不利影響,采用“云端線上+線下”分上海和青島兩個會場的形式開展,包括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知名院所高校的專家進行了云端分享。
在論壇開幕式上,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所長盧霖做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他表示,為國家海洋強國戰略提供海洋科考裝備是第七〇八研究所的神圣使命,三年前的今天,第七〇八研究所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為業界共謀科學考察船發展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臺。近幾年,第七〇八研究所在海洋科考船研發設計領域又有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包括全球首艘六纜高精度短道距地震電纜三維物探船“海洋地質八號”、全球最大靜音科考船“東方紅3”號、我國首艘專業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我國首艘載人潛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號”,我國首艘中型地球物理綜合科考船“實驗6”號、我國在建噸位最大的綜合科考船“中山大學”號等相繼問世,這些科考利器均將助力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蓬勃發展。
論壇上,來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學、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等海洋科考領域的報告嘉賓分別就“科學”號、“中山大學”號、“雪龍2”號、“海洋地質八號”、“東方紅3”號、“嘉庚”號等船交付后使用或即將交付的情況進行了交流介紹,站在用戶的角度為業界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信息;此外,來自船廠、船級社和設計院的行業專家針對“實驗6”號、“深海一號”等新船的建造、驗船以及特殊系統設計等進行了技術交流,為未來海洋科考船設計建造注入了諸多新的思想。
論壇現場以視頻、船模、畫卷等多種形式呈現了世界及我國海洋科考船的發展歷史、技術沿革和最新趨勢。與會嘉賓、專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緊緊圍繞“系列 自主 發展”的論壇主題,暢所欲言、發揮專長、共享智慧,圍繞科學考察船管理、使用、設計、監造等方面,共享海洋科考船發展盛宴,共謀海洋科考船未來發展。
誕生于1950年的中國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是新中國第一個艦船及海洋工程總體設計研發機構,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骨干科研院所,被譽為中國艦船設計的“搖籃”。70年來,第七〇八研究所已發展成為享譽國內外的綜合性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創造了眾多中國第一和世界第一,自主研發完成各類項目1200余項,榮獲各類科技成果獎勵5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9項,為世界船舶市場研發了一批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精品船型。作為我國海洋科考事業的引領者,第七〇八研究所在中國船舶集團的領導下,始終與我國的海洋科考事業同頻共振,從改裝到專業新建,從近海到深海、遠洋、極地,從數百噸到數千噸,研發了一系列海洋科考利器,助力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實現了質的飛越。
第二屆海洋科學考察船技術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進一步凝聚了我國海洋科考船界的智慧與力量,必將為我國海洋科考事業再續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