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公司的海外并購嘗試次數就創下歷年來之最,海外并購交易金額達1239億美元。而今年從新年伊始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像奔跑的馬群,紛至沓來,涉及各行各業的海外并購逆勢暴增,形成了一波中國企業海外“抄底”的強勁熱潮,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消息風起云涌,為世人所矚目。
過去30年來,中國從一個受孤立的農業國家轉變為一個世界制造業大國,而要繼續維持這個地位,只能通過發展新的高價值產業以及建設關鍵的基礎設施。然而,實現這個目標所需的知識和技術卻掌握在外國公司手里。之前,中國是通過誘使外國公司簽署技術轉讓協議來獲得先進的技術和知識,并逐步轉化、吸收、調整變成新的知識。
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不斷增強,部分技術的轉讓形式,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近10多年,才開始有中國企業嘗試海外并購,但初期很多海外并購案多以失敗告終,“學費”異常昂貴。
中國企業在收購的道路中不斷摸索,在吸收海外優質企業先進技術、彌補自身短板的同時,努力讓收購企業良性發展,成為重要宗旨。2012年,三一重工成功收購德國水泥泵生產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2014年,維柴動力對德國老牌叉車生產企業凱傲(Kion)的收購也同樣順利。成功收購的日益增多,也進一步鼓勵了更多的企業加入到海外并購的浪潮中。
據統計,今年頭四個月里,中國公司進行的海外并購嘗試次數比去年全年都要多,僅前兩個月,就已經有超過100起中國企業發起海外并購,交易總額達816億美元。(在此,僅列出工業相關部分重大收購事件):
1月,中國化工集團斥資10.3億美元收購德國橡塑化機制造商克勞斯-瑪菲集團;
海爾斥資54億美元收購通用電氣GE旗下家電業務;
中聯重科擬以33億美元收購美國機械生產商特雷克斯(5月27日終止收購)
2月,中國化工集團斥資428億美元收購瑞士種子和農藥巨頭先正達(中企海外收購的最大規模)。
北京控股14.38億歐元收購德國的廢物能源利用公司–EEW Holding GmbH的全部股份。
海航斥60億美元收購全球IT最大分銷商美國英邁。
3月,美的以約537億日元(約4.73億美元)獲得東芝家電業務的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份。
5月,美的宣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Kuka AG,擬以最高292億收購德國庫卡30%以上股份,該交易或成為規模最大的主動收購交易之一。
均勝1.26億收購美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EVANA
海康威視收購了英國老牌安防公司Secure Holdings Limited
今天,幾乎在世界各地,無論哪家公司可能掛牌出售,潛在買家中都會出現中國企業。而眾多海外制造業企業,也將發展戰略從以前“在中國制造”,轉變為“賣到中國”。
來源:劍指工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