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遼寧艦總師朱英富院士在上海表態稱“中國水面艦艇研制水平和能力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將實現彎道超車”。——這則新聞乍看之下有點眼熟,畢竟此類說法在國內外也已流傳多時,尤其是在美國海軍需要向國會要錢的時候,比這夸張得多的奇談怪論就會甚囂塵上。
當然,朱英富院士沒必要替美國海軍造勢,他所作的主題發言是首屆“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設備”創新論壇會議首日上午的主要內容之一,意在與同行們交流。筆者也有幸忝列其中,不過朱英富院士當天在現場并未透露什么具體的“大新聞”:軍迷們關心的“首艘國產航母何時出塢”“后續國產航母是用蒸汽彈射器還是電磁彈射器、是用常規動力還是核動力”“055型驅逐艦要造多少艘”之類的問題,朱英富院士一個字都沒提。
首屆“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創新論壇的主題是“深海·智能·極地”,會議日程持續兩天:2月17日當天,除了朱英富院士作題為《水面艦船總體技術進展淺析》的主題報告,還有吳有聲院士和林忠欽院士分別作題為《深海潛水器發展動態》和《船舶智能制造》的主題報告,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專家學者也針對深海礦產和油氣資源開發、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南海島礁、大型郵輪、極地戰略、超大型浮體等熱點問題作了專題報告;2月18日則是數百名業內人士在“流場模擬與運動相應”“船型開發與結構性能”“動力與振動噪聲”“材料與工藝”這四個分論壇上繼續展開交流和討論。
除了關注與自身工作直接相關的一些專業問題,筆者對海洋核動力裝備的發展情況也特別關注:2016年1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與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擬就共同推進海上核動力平臺項目建設開展合作”;2017年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簽署關于出資設立海洋核動力裝備投資平臺合作意向書,“旨在攜手推動我國海洋核動力裝備產業化發展”。略讓筆者遺憾的是,此次論壇上尚未出現與海洋核動力裝備直接相關的報告;不過在茶歇時間的談笑風生中,已經有人吹風稱,“中船集團和中核集團有上海市支持,那是志在必得、勝利在望”。——至于對什么東西“志在必得、勝利在望”,那就是“你懂的”了。
兩天會議下來,筆者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井噴”二字——無論是航空母艦還是油氣平臺,無論是南海島礁還是北極航道,無論是淺灘泥沙還是大洋深處,無論是數字船廠還是智能船舶,在與船舶和海洋相關的幾乎所有領域,都有中國人的研究課題和工程成果如井噴之勢涌現出來。順便帶來了一連串把國外同類產品做成白菜價的例子:同樣是測驗深水油氣管道性能的試驗,美國那邊的實驗室報價80萬美元、想拿結果得等幾個月,天津大學自己做一次只要幾萬人民幣、還能立馬看到結果;同樣是“下餃子”,美國人下一個的錢足夠中國人下一碗,美國人下一碗的錢足夠中國人下一鍋……
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
把朱英富院士的表態置于這樣的“井噴”背景之下,也就不難理解了:中國水面艦艇研制“進入世界先進水平”也好、“將實現彎道超車”也罷,并不是拿出幾件“黑科技”就沾沾自喜的自吹自擂,而是在相關領域普遍取得長足進展后的水漲船高。這一“井噴”之勢,遠比蒸電之爭、核常之爭等具體的技術問題重要得多。放眼全世界,真正還在花大力氣推進艦船和海洋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家也就那么幾個,只要我們確保“井噴”勢頭不放松、不泄勁,人民海軍裝備現代化事業和中國海洋強國戰略也就勢必乘風破浪、穩步向前。
這種“井噴”勢頭的出現,源于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既包括中國工業化的步伐迅速加快、國家對海軍裝備領域的投入大幅增加等硬實力的提升,也包括高校擴招帶來的人才隊伍擴大等軟實力的增強。——我們既有足夠多而且價廉的技術人才,又有足夠多的工程項目讓人才施展才華。簡而言之,這就是高速發展期的紅利。
上海長興島,21世紀初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高速發展的一個縮影
但令人遺憾的是,高速發展并不是永恒的。眼下世界經濟持續不景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全球航運業連帶著多數國家的造船業進入寒冬、油價跳水搞得海洋工程從香餑餑變成了雞肋。其中種種傷心事,筆者就不再贅述了,這里只說說此次參加會議遇到的一個小現象:回憶中途茶歇的時候,參會人員談笑風生,聊著聊著就成了“去年XXX單位賣了一塊地,總算把利潤做成了正的”“這算不錯的啦,XXX廠去年虧了好幾個億”這樣的比慘大會……
這樣的局面如果長久持續下去,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也將喪失經濟驅動力,“井噴”的勢頭也就難以保障。政府的軍艦訂單固然可以養活少數幾家造船廠,但卻難以維持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最終將導致軍艦建造的配套困難、成本高企。——這也正是美國海軍如今面臨的困局之一,是我們的前車之鑒。
要打破僵局、延續“井噴”之勢,既不可能乞靈于“世界經濟突然回暖”“航運業再度繁榮”“油價飆升”之類的不可控因素,也不可能等待市場緩慢的自我調節,而必須要做好“頂層設計”,真正把全國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統籌規劃起來、把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引導資本流向產業前沿領域。而此次“高新船舶與深海開發裝備”創新論壇,正是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前沿領域的一次集中展示。
從某種意義上講,朱英富院士的此番表態,也是在為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的健康發展站臺造勢、吸引關注。如果輿論僅僅盯住帶“軍”字的幾個關鍵詞而忽視其大背景,那就未免顯得有些買櫝還珠了。
來源:觀察者網 楊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