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兩座半潛運輸船開始試航;4月8日,龍口基地建造的第二座JU2000E自升式鉆井平臺完成下水;4月30日,第二座“中國制造”深水鉆井平臺“中海油服興旺號”駛向南海;6月2日,高動力定位性能深水半潛式生活平臺CR600在中集來福士海陽基地開工……”
翻看2015年中集來福士年度清單,平臺的興建、合龍、試航占據了主要內容。細致翻看,不難發現,2015年中集來福士平臺建造日益凸顯研發設計優勢。
據了解,中集來福士擁有900人的研發設計團隊和超過150人的試航調試團隊,在2012年至2014年科研投入分別達到14409萬元、14770萬元、35147萬元,占年度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達到了5.1%、4.2%、3.7%。
在低油價的影響下,國內船舶行業經營壓力增大,即便如此,中集來福士依然把科研創新當做“重頭戲”。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低油價催生了經濟、高效、環保的新型裝備需求,新的產品結構將成為實現中國海工彎道超車的關鍵節點,而這一過程需要充分發揮海工行業的科研創新能力,并非以往的勞動力優勢。
從2010年到2015年6月,全球共交付了31座半潛鉆井平臺,中國有9座,其中,中集來福士7座。中國的深水開發起步晚,但并不能阻礙其后來者居上,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建設,才能改變“被配套”的命運。
2015年11月26日,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為挪威公司建造的“維京龍”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在煙臺完工命名。這是我國建造的首座適合北極海域作業的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擁有80%的自主知識產權,實現了“交鑰匙”總包建造。
目前,中集來福士正在承擔《第七代超深水鉆井平臺(船)創新專項》這一國家課題的研究,國際上還沒有對第七代進行定義,新一代的鉆井平臺將由中國定義。
來源: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