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99%以上水運船舶采用柴油作為推進系統動力,混合動力和純電動船迎來巨大發展機遇。”近日,在中國·湖北綠色新能源船舶行業發展研討會上,中國船級社武漢分社副總經理唐健說,大力發展湖北綠色航運,不僅能降低綜合成本,對長江經濟帶發展也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湖北地處“長江之腰”,且是內陸第一船舶大省。
作為全國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推動長江航運綠色發展,讓“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湖北風帆待舉。
綠色航運是大勢所趨
6月23日晚,伴隨著悠長的汽笛聲,我國首艘50米以上純電動客船“君旅號”從百年老碼頭武漢關緩緩駛出,標志著長江綠色能源船舶時代開啟,對國內新能源動力船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該船由武漢旅游體育集團所屬武漢市輪渡公司聯合中國船舶第七二研究所和中國船舶第七一二研究所共同打造,一次最多可搭乘300位游客,充滿電后可連續航行8小時。該船行駛1公里用電18度,每年減少碳排放約200噸、氮排放約60噸。
根據《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在城區湖泊和具有飲用水源功能的湖泊,從事經營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體的燃料。
交通運輸部也明確提出,要以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船舶、綠色運輸組織方式為抓手,努力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促進長江航運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新能源船舶集成綠色化、智能化技術,順應了時代發展與需求,不僅能解決江河湖海的排放和環境污染問題,也能降低船舶能耗,提高水運能力,是未來船舶發展的必然趨勢。”七一二所所長桂文彬說。
電動船舶經濟環保
湖北省漳河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先望介紹,目前漳河水庫現有船舶19艘,全部為化石燃料動力,且只有800客位,難以滿足水上旅游市場需求。該公司計劃新建造一批20米長、60客位的電動船舶。
“對于漳河水庫而言,新建一艘20米長、60客位的純電動船舶,造價180萬元左右,雖比新建傳統柴油動力船舶價格高約80萬元,但在不提船票價格和維持現有客流情況下,僅維保費用降低這一項,一年就可節省40萬元左右。如果政府能夠進行補貼,將極大地提高市場主體新建電動船舶積極性。”七一二所電力推進事業部主任周凌輝這樣算了一筆賬。
針對電動船的動力性、安全性、可靠性和電池使用壽命等問題,周凌輝表示,七一二所可以提供技術運維,為電池等核心部件提供長達8年的質保。
催生綠色新能源船舶綜合示范區
目前,湖北正全力開展我國內河綠色新能源船舶示范區建設和推廣應用,并將組建新能源船舶行業聯盟,打造新的產業集群,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
“綠色新能源船舶在技術、產品、產業化方面均已具備條件,建立內河綠色新能源船舶綜合示范區時機已成熟。”七一二所副所長李明勇說。
為推廣純電動船舶,有關部門正完善船舶檢驗法規和建造規范、加快推進船舶岸電受電設施改造、船舶使用岸電激勵機制等。中國船級社已建立涵蓋LNG(液化天然氣)運輸、加注、利用各環節的LNG水上應用規范標準體系。
“以湖北為試點,盡快設立綠色新能源船舶綜合示范區,是推動上述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和強力驅動。”李明勇說。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