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船舶市場持續低迷影響,國內船板市場依舊承壓運行。船板產量不及預期,印證了需求的減弱。日前,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6月,國內主要鋼鐵企業船板產量為425萬噸,同比大幅下降33%。不過,船板作為國內重要鋼鐵企業的戰略品種之一,其業務總體發展在今年上半年也呈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
高端品種突破不斷
主要鋼企加速新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力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出重圍。5月,由邯鄲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的超高強船板及海洋平臺用鋼的研究與開發項目通過專家驗收。這項研究解決了制約超高強船板生產的瓶頸問題,為持續、穩定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月,世界最大自航全回轉起重船“振華30”號順利交付,該船在建造過程中累計采購舞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鋼板8000余噸,用于吊臂等承重關鍵部位建造,占整船鋼板用量的二分之一,涵蓋CCS/E690、AB/EQ70、DH36等多個高端品種。
同時,與高端品種配套的焊接技術和工藝取得了新進展。在第一屆中國海洋材料學術會議上,武漢鋼鐵集團設計研究院的代表介紹了用于海洋工程用鋼的高效焊接材料和工藝。武鋼研制的埋弧焊絲、氣保焊絲、藥芯焊絲鋼帶等焊接材料已經得到應用,正在進行部分品種的焊接認證試驗。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專家分析,超大型油船(VLCC)和液化石油氣(LPG)船市場短期內表現相對較好,超大型集裝箱船、豪華郵輪、極地船舶、挖泥船和科考船等市場長期來看有增長空間。因此,鋼企必須快速適應船板市場需求變化,精準對接船舶行業需求,盡快培育領先、獨有的產品優勢。
營銷服務貼近用戶
做好服務,是鋼企提高船板業務發展質量的又一著力點。船板一直是南京鋼鐵集團板材生產的重點品種,最高可占板材銷量的50% 以上。此外,南鋼集團也是國內開展船板定制配送服務成效最為顯著的鋼企之一。南京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年初發布的定增預案中表示,該公司將立足船板業務,預計投入募集資金中的17億元,打造板材全流程智能定制配送項目,推行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板材運營服務模式。
定制配送模式得到了更多鋼企的追捧。今年2月,萊蕪鋼鐵集團有限公司開辟“綠色通道”,按照南方一家船企的要求,以船體分段組織生產和交貨。在產銷研各部門的全力協同下,該訂單1.02萬噸船板在1個月內完成了交貨,使該公司船板業務順利完成了對新型營銷服務模式的一次試水。
現代造船模式提出了船板定制配送的需求。專家分析,船板定制配送能夠幫助船企降低制造成本,提高造船效率和鋼材利用率,減少船企庫存,降低資金占用率,滿足精益造船的需要。對鋼企來說,以客戶服務為導向,推進向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向的運營模式轉型升級,也有助于降低板材生產的制造成本,提升板材產品價值,從而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調減產能行動升級
在鋼鐵行業“去產能”的大環境下,調減船板產能的部署工作已經展開。今年2月,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方案》,提出調減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現有船板鋼生產能力200萬噸以上。根據《重慶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專項方案》,政府支持鋼鐵企業調減船板生產能力,轉產薄板、鋼結構等精品用材,實現去產能與調結構相結合。
武鋼與寶鋼集團有限公司的戰略重組,在鋼鐵行業激起了巨大的反響。專家分析,武鋼、寶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均包括板材。而在船舶和海洋工程用鋼方面,雙方都擁有很強的研發和生產能力,許多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若是通過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共享,重新進行產品的定位和市場分工,調整不合理產能,擴大優勢產能,雙方的重組將有利于船板業務做大做強。
船板“去產能”的行動還應進一步“加碼”。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預計,2016年,我國造船完工量在4000萬載重噸左右,新接訂單量比上年有所下降,年底手持訂單量下降到1億載重噸左右。由于上半年新船市場需求近乎停滯,這些預測的造船指標較年初時的預測均有所下降。因此,今年船板需求可能繼2015年后繼續回落,降至1000萬噸左右。可見,船板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的形勢仍將十分嚴峻。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