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造航母,圖什么?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殷豈】

    席亞洲:獨立軍事評論員,IT業觀察者

    殷豈:獨立軍事評論員

    近日,我國海軍航母遼寧號從北方某港出發途經黃海、東海、菲律賓、南海最終抵達海南某港,首次以航母編隊形式實施了跨海區遠海訓練,此次訓練中曝光的艦載機數量和航母編隊船只數量皆是中國海軍歷史之最,遼寧號更是首次前出第一島鏈,在復雜陌生海況下進行了多個科目訓練。如此“興師動眾”之架勢使得遼寧號又一次成了國內外媒體上大熱的話題。

    世界各大媒體連篇累牘分析“遼寧”號航母編隊跨海區遠海訓練的意義,猜測其用意,揣測中國通過這次航母行動所釋放的信息……同時,中國后續航母研制建造的消息也被一再提起,大連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即將下水,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又于近日透露上海建造的國產第二艘航母也已開工快一年。

    從2005年4月26日算起,當時的遼寧艦還是瓦良格號,中國海軍開始了對這艘未完成建造的前蘇聯航空母艦的改裝制造,時至今日一艘服役,兩艘在建的狀況,也不過十年略余。如此發展速度之快,投入之大不說首屈一指,亦是無出左右。




    我們自己的航母終于走到了今天



    國產首艘航母即將下水

    回顧歷史,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英國用兩艘輕型航母打贏馬島戰爭,美軍又于“沙漠風暴”行動中前后總計投入6艘大型航母,世界上出現了一股“航母熱”。中國當時就航母問題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民間的種種討論且不去說它。據現在已經公開的一些資料看,中國海軍當年確實考慮過多個航母方案,除了現在已經有不小知名度的西班牙輕型航母方案,購買法國退役“克萊蒙梭”號方案之外,其實當時國內最接近于實施的是購買美國退役的“埃塞克斯”級航母,使用國產殲-7、殲-8改進型艦載機的航母方案。

    從實際動作上來說,當時我國購買了澳大利亞退役“墨爾本”號航母,后來又在90年代購買俄羅斯退役的“明斯克”、“基輔”號兩艘“基輔”級航母,其中“墨爾本”號被拆解,“明斯克”、“基輔”兩艦成為中國兩座航母公園。

    當然現在大家也都知道,由于經濟、政治等各方面綜合原因,這些“短平快”,迅速擁有輕型航母,使用輕型艦載機或垂直\短距起降艦載機的方案最終沒有成功。

    從購買“瓦良格”號開始,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終于進入快車道。據相關資料,“瓦良格”號抵達大連后不久,時任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就登上了這艘航母親自視察,并對其未來發展做了指示,可以說,“瓦良格”號是中國航母發展百年不遇的機遇。


    當年中國海軍曾希望購買美國最后退役的一批“埃塞克斯”級航母之一,該型航母經過改裝后滿載排水量達到46380噸

    埃塞克斯級航母在70年代也曾搭載“海鷂”艦載機

    令人欣慰的是,作為當年的決策者,江主席看到了“遼寧“號戰斗力的形成。而可惜的是,中國航母發展的主要推動者,當時的海軍司令員劉華清上將卻未能看到這激動人心的一幕,最近中央電視臺播放紀錄片《劉華清》紀念這位中國海軍航母之父,也算是對老將軍在天之靈的告慰了吧。

    今天,這些當時的秘密,已經成為了歷史。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正在向未來延伸。

    西方媒體在問,中國發展航母意欲何為?中國網民也在問同樣的問題。盡管這兩個問題的發問立場和實質并不相同,但我們確實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遼寧”號續建期間,西方媒體的標題:“放輕松: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還是一堆垃圾”。在該艦剛剛拖回國內不久,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登上該艦,并指示一定要將它建成我國的第一艘航母,這就是中國人的決心!



    1980年5月底陪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耿飚訪美的劉華清在美軍航母CV-61“突擊者”號上參觀,每次看到圖中劉華清上將的眼神,筆者都會眼眶濕潤

    前蘇聯退役的基輔號和明斯克號最后落戶中國成了游樂設施,我國相關部門也對他們的整體結構進行了完整的測繪,遼寧號更是承建自前蘇聯未完成的瓦良格號,國產第一艘航母則基本是遼寧號的有限改進型號。而遼寧號配屬的J-15艦載機發展自某架從特殊渠道獲得的T-10-K3原型機。從具體硬件上講,似乎我們的航母道路就是承接自前蘇聯,然而參照航母部隊后續的發展方式和航母運作模式,我國海軍航母建設走的又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美式道路。

    不管是基輔級,還是庫茲涅佐夫級,前蘇聯建造的這些航母在其海軍船型定義中都是“載機巡洋艦”,而非“航空母艦”。這其中既有前蘇聯航母建造基地位于黑海,而航母造好后前往其他三個艦隊都要通過土耳其海峽的外交性無奈,也是前蘇聯對海軍艦隊作戰理解與美軍航母編隊的巨大偏差。




    蘇聯當年“庫茲涅佐夫”也有如此風光的時刻



    蘇聯海軍的雄心壯志最終隨著紅旗落地一起隨風而去



    “烏里揚諾夫斯克”號在蘇聯解體后被扼殺在襁褓中,令人唏噓不已。若是它的艦體再完整一些,可以海上拖帶……



    四艘“基輔”級航母中兩艘變成了中國的航母公園,一艘在印度繼續其身為航母的生涯,還有一艘在韓國拆船廠里被變成碎片

    無論是基輔級配備的雅克-38垂直起降戰斗機,還是庫茲涅佐夫號配備的蘇-33重型艦載戰斗機,前蘇聯的艦載戰斗機基本不涉及對艦打擊能力,而是集中于艦隊防空任務的執行(即使是俄羅斯多次在航展展示的KH-41反艦導彈也尚未在蘇33上形成戰斗力)。這種設計讓蘇聯航母對海攻擊能力完全依賴于艦上攜帶的重型反艦導彈,這和美國海軍強調進攻的航母艦載機部隊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也不能說蘇聯海軍不想要美國式的大航母,畢竟蘇聯解體前已經設計開工建造了采用蒸汽彈射器,并且取消了大型反艦導彈配備的核動力航母。從“庫茲涅佐夫”號的設計還是可以看出,至少在研制1143.5型航母的時候,蘇聯依然是以“空中盾牌”、“洋面利劍”的思路在建造航母的。而中國從開始續建“瓦良格”為“遼寧”號的過程中,就已經很明確揚棄了這種思路。

    事實上蘇聯時代的那種攜帶重型反艦導彈的航母在現代作戰環境下并沒有什么有效作戰能力,“庫茲涅佐夫”號航母首次實戰行動轟炸敘利亞,也沒發射巨大的P-700“花崗巖”導彈去砸恐怖分子,還是用蘇-33艦載機和米格-29K去扔鐵炸彈。


    90年代,俄羅斯對國際用戶推銷蘇-33艦載機期間,曾展示該機有掛載Kh-41反艦導彈乃至P-800反艦導彈的能力,不過蘇-33從未攜帶該型導彈從“庫茲涅佐夫”號上起飛過

    “庫茲涅佐夫”號是真正的“載機巡洋艦”,其對海打擊主要武器是甲板下的12枚P-700“花崗巖”重型遠程反艦導彈

    中國海軍航母主要的反艦手段是殲-15艦載機發射鷹擊-83K導彈

    因而中國在航母建設上明確的揚棄了“蘇聯的那一套”,以美國為師是非常明確的。前幾天我國海軍航母首次海上密集起降訓練期間,中央電視臺采訪艦載機飛行團團長中,他脫口而出一個英文縮寫:“LSO”,這是美軍軍語中對“著艦引導員”的縮寫,甚至連艦載機降落過程分段命名,也基本是美軍的那一套,中國海軍艦載機部隊訓練體系師承何方自不待言。

    不久前“遼寧”艦艦載機部隊在渤海進行的實彈演練中,殲-15艦載機發射了鷹擊-83K反艦導彈,直接命中靶艦。顯然“遼寧”號也是以艦載機為主要攻防手段的設計,這一點,已經和其原始設計瓦良格號有了很大的差別。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3日發表的文章中直接稱遼寧艦編隊為“航母戰斗群“,在今天這個美國海軍都已經沒有”航母戰斗群“,只有”航母打擊大隊(Carrier Strike Group)“的年代,這是對中國海軍相當大的一份”奉承“。




    遼寧艦甲板上的“彩色馬甲”們分工協作到底是師承何方,不言自明



    1995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第3501.316號指令中規定的航母戰斗群標準,護航艦至少6艘,其中包括3艘裝有“宙斯盾”系統的驅逐艦\巡洋艦,4艘攜帶垂發“戰斧”的戰艦(主要指“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2艘核潛艇,其中一艘攜帶“戰斧”導彈;一艘多用途快速供應艦。這次中國海軍的航母編隊護航艦艇已經接近這一標準

    此次遼寧艦編隊出海的艦隊規模和船只配型來對比美軍航空母艦的使用方式來看,中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目標規模顯然是1995年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第3501.316號指令中所規定的航母戰斗群標準。只是目前中國海軍仍然處于一個低存量高增量的發展狀態之下,整個遼寧艦編隊的船只配置尚顯不足,相信隨著將來諸如萬噸級防空導彈驅逐艦、新型高速護衛艦、新一代核動力潛艇和四萬噸級綜合補給艦的服役,遼寧號的編隊作戰能力定會更上層樓。如此高規格的艦隊配置表明中國海軍航母戰斗群的主要生存環境設定于高威脅高強度對抗之下。


    中國航母編隊將成為維護國家利益,保護海疆安全的利器

    以遼寧號滿載情況下配屬的24架J-15艦載戰斗機防空作戰半徑和中國驅護艦裝備的各種防空武器為考量,遼寧號編隊在戰時再委以一定陸基飛機支援的情況下,足以在中國東部近海海域撐起一個從零到幾百千米的多層次防空圈。至于“區域拒止”作戰要求下的對敵水面艦艇打擊主要還是依賴于火箭軍的反艦彈道導彈和陸基航空兵的各種強大反艦武器。在敵水面艦艇和空中力量受到制衡的時候,我方最大危險將來自于大量的靜音攻擊核潛艇,而反潛能力的不足也一直是我海軍發展過程中的一塊心病。

    我們再來回顧蘇聯海軍航母發展史,蘇聯最早發展的載機作戰艦其實是“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該艦可以搭載14架KA-25反潛直升機,艦載武器同樣配備了反潛導彈和反潛深彈,作戰目標直指當時的美國核潛艇。其后續航母型號無論是基輔級還是庫茲涅佐夫級,也均配備了十多架KA-25或KA-27反潛直升機。

    當代世界上還有不少擁有航母的國家在“海鷂”式飛機性能逐步落后于時代之后將其輕型航母轉變任務的第一選擇,例如泰國的“納呂貝克“號航母就在AV-8B艦載機退役后改作直升機母艦使用,艦上搭載多架SH-60反潛直升機。


    蘇聯海軍“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模型)

    相比較防空作戰面臨的空中環境和我國目前所掌握的諸如有源相控陣雷達等關鍵技術對防空作戰的有效提升,反潛作戰所面臨的水下環境更為復雜,探測手段的有效性也同樣面臨考驗。除航母艦載機之外的我軍目前反潛能力主要依賴驅護艦配備的艦殼聲吶和主被動拖曳式聲吶陣列。以區區幾艘驅逐艦護衛艦艦載聲吶設備來覆蓋航母需要的上百甚至幾百公里的反潛防御范圍,同時這些驅護艦還要兼顧艦隊防空,其陣型排布在面臨空中威脅時并不能專心于反潛作戰。

    因此艦載反潛直升機對于水下探測區域的補盲,高速反潛機動能力的賦予對于整個航母編隊來說至關重要,而我軍此前大量裝備的反潛直升機主要為進口自俄羅斯卡-28和國產直-9反潛型。卡-28平臺和設備都趨于老化,直-9受限于機體平臺尺寸,反潛探測能力僅有吊方式聲吶一種,且吊放聲吶配備時嚴重影響反潛魚雷的搭載。由此孕育出的需求和直-20平臺尚且需要成熟時日的客觀情況催生出了直-18反潛型號。


    反潛裝備齊全,性能優良,起飛重量大、續航力強的直-18F反潛直升機是目前我海軍性能最好的反潛直升機

    相比之下,我海軍現役驅逐艦主要攜帶的卡-28反潛直升機由于機上設備較老,反潛效能有限

    直-9反潛直升機只能攜帶一枚反潛魚雷,火力較弱,探潛手段也比較單一

    直-18首次登上軍事雜志便以“海空雄鷹”為題,足見海軍對其重視程度(同樣被授予“海空雄鷹“稱號的是東海艦隊某航空兵團)。Z-18反潛型相比直-9載重量更大,滯空時間更長,探測手段更先進,機載武器種類更多樣化,可單機執行搜索和攻擊任務。該機裝有新型對海監視雷達和前視紅外光電頭,機身內裝新型低頻吊放聲吶,并可投放聲吶浮標,彌補了此前直-9因為體型過于局促而無法配備的遺憾。同時還配備了雷達告警器,紫外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和數據鏈等,設備較為完善。

    直-18反潛型對于扭轉終歸海軍在反潛直升機上面的短板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其機型體積較大,起降空間和機庫尺寸要求都超過了我軍目前驅護艦的承載能力,因此直-18反潛型批量服役之后的主要搭載對象無疑是以遼寧號為主。參考同級別的庫茲涅佐夫號為例,在搭載約20架左右艦載戰斗機時,還有15到20架的直升機容納能力。據悉遼寧號的艦載戰斗機團編制為24架J-15,再除去4架預警直升機,4架直-9搜救直升機的搭載,留給直-18反潛型的搭載數量仍有10到12架。這十余架具備獨立反潛探測作戰能力的直-18F補足了中國海軍在遠海作戰體系這個木桶上最短的那一塊。

    可以展望,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與強敵正面對抗的海上沖突中,“遼寧”號編隊可以深入西太平洋,實施攻勢反潛行動。


    俄羅斯此前購買法國“西北風”級艦時將其主要用途變更為直升機母艦,圖為正在艦上進行卡-27反潛直升機和卡-29突擊運輸直升機起降試驗,該艦在俄軍眼中很重要的用途是作為遠洋反潛直升機母艦。當然,最后這也沒能實現

    目前,美國第七艦隊長期部署在中國家門口的有3艘“洛杉磯”級核潛艇,美國目前已有超過10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其中不少都能攜帶十余枚“戰斧”導彈,此外美軍還有4艘改裝為巡航導彈核潛艇的“俄亥俄“級核潛艇,這4艘艇可攜帶600枚”戰斧“導彈。

    這都是不可忽視的對我沿海有嚴重威脅的潛艇目標,“遼寧”號編隊憑借強大海空防御能力,即使在戰時也可以突破第一島鏈,讓對手核潛艇的安全“后院“變成危險水域。

    這種攻勢反潛能力也可以用來接應己方的潛艇,當年蘇聯航母設計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掩護己方核潛艇,驅逐北約反潛機和跟蹤的攻擊型核潛艇。


    美國海軍目前對中國最大“殺手锏”從航母變成了潛艇,遼寧艦編隊主動出擊,可讓西太平洋從美國核潛艇的樂園變成危機四伏的殺戮地帶,圖為試驗特種部隊投放裝置的“俄亥俄”級核潛艇

    最近在筆者和幾位朋友討論我國海軍當代建設目標的時候,大家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我國海軍,不應該將自己的發展目標設定為與美國海軍的全面海上戰爭,那樣很容易就會變成蘇聯海軍那樣的“畸形”,但也不能不考慮與美國的沖突,因為現實條件擺在這里,2016年,中國和美國已經發生了非常危險的海上對峙情況。因此,現在我國海軍不得不同時考慮這兩個維度上的能力。

    遠期而言,中國海軍的航母編隊重要的任務是在遠離祖國海岸的地方執行維護國家利益——此次中國海軍航母編隊遠航期間,印度媒體就擔憂中國海軍今后會不會派航母到印度洋上活動——例如,在印度洋上,我國的國家利益主要體現在保護海上交通線和支持我國地緣政治合作伙伴,航母編隊恰恰有執行這樣的能力。未來中國的利益會繼續向外延伸,航母的航跡也必然會向世界上更加偏遠的角落伸展。

    而另一方面,我們上面說的遠洋攻勢反潛則是屬于在太平洋上與強敵對抗的需要。最現實的,在執行統一祖國作戰行動的時候,航母編隊肯定就需要執行準備應對外來干涉的作戰任務,臺灣以東洋面就有可能上演二戰以來第一次航母為核心的海上沖突。目前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僅有一艘航母,但美國核動力航母可以搭載一個飛行聯隊,而我國的“遼寧”號和正在大連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都只能攜帶一個團的艦載戰斗機,在海上對抗能力方面其實還是有缺陷。但由于對抗地點是在靠近我國的海上,航母編隊主要負擔的任務還是搜尋,跟蹤,在岸基遠程反艦火力和岸基遠程航空兵的配合下進行聯合制空、制海作戰。


    在核沖突背景下,如何避免航行到我近海區域的“俄亥俄”級核潛艇突施冷箭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再有,由于我國一直面臨著祖國統一的問題,如果因此發生沖突,除了準備應對強敵來援外,航母還可以執行的重要任務就是從臺灣島東側實施作戰行動。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航母戰斗群、戰列艦和兩棲攻擊艦隊就在伊拉克海岸線附近游蕩,吸引了伊軍大量的兵力。

    未來的祖國統一戰爭中,也完全可能出現同樣的情況。目前臺灣軍隊的布防明顯處于“西重東輕”的狀態,東部地區防御能力很有限。雖然一艘航母上一個飛行團的兵力看起來不夠充足,但也足以支持營、旅級規模的突襲登陸。傳統上臺灣東部海岸因為海岸地形問題被認為不適合登陸,但是在今天的環境下,只要有足夠的空中火力掩護,實施直升機垂直登陸卻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多年前,早期軍事論壇”音速論壇“上曾經進行過一次攻臺推演游戲,由于設定規則考慮不周,扮演解放軍的玩家直接把空降兵扔到了佳山基地,結果臺軍在第一時間就失去恢復制空權的希望,迅速戰敗,大家都將此視為笑談。


    在海空火力支援下,從臺灣東側海岸對淺近縱深目標進行垂直登陸打擊不再是異想天開

    “堅不可摧”的“佳山洞庫”是臺軍的精神支柱之一,而今,這里可不再安全

    現在,這個情況已經不再是因為規則考慮不周了……這算不算歷史的螺旋形上升呢?

    中國海軍的第二艘航母即將下水,該艦建造過程十分快速,表明運用了一些較為先進的設計和制造技術。而上海建造的第二艘航母工作據透露也已經進行了快一年,不過目前還沒有被觀察到,或許是因為尚未進入船體總體施工階段,而是正在進行備料或分段建造。

    這一現象在055型大型驅逐艦建造過程中也出現過,該艦最早傳出開工建造消息的一年時間內,都沒有看到該艦開工的跡象,但當它真正被辨認出來的時候,已經是全艦主要分段合攏的時候了。

    江南造船廠很早就已經建造了先進建造能力演示分段,筆者曾找到在該單位上級部門任職的老同學,希望采訪參觀這個分段。這位老同學笑道,“你只要得到中央軍委的批準就可以上去參觀啦……”

    雖然筆者未能有幸參觀“江南造船先進技術演示館”,但顧名思義,這個分段是江南廠向決策層展示其最先進建造技術的一個平臺,這些技術順理成章會運用在中國第一艘完全自行設計的航母身上。

    至于該艦到底運用蒸汽還是電磁彈射器,目前尚無確切消息,從遼寧某地的中國海軍艦載機岸上模擬起降訓練基地來看,這兩套系統都有安裝跡象。但據不久前的消息,首先完成彈射試飛的,卻是電磁彈射器。不論如何,在真正看到船塢內的第一艘國內自行設計的航母之前,我們還有很多想象的空間。


    中國航母未來在全世界展開活動,對第三世界人民也是福音,圖為意大利海軍“加富爾”號參加海地地震救援行動

    這些具體技術細節說到底并不要緊。真正重要的是,太平洋西岸的偉大國家,將擁有與自己的綜合國力相稱的強大海軍,強大航母編隊,這對于未來的世界,將有著深遠的影響。現在在看這篇文章的讀者,都將成為這段波瀾壯闊歷史的親眼見證人。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