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招商局港口在香港舉行了2019年度業績視頻直播線上記者會,由2月履新的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招商局港口董事會主席鄧仁杰先生主持會議。記者會上首先由董事總經理白景濤介紹招商局港口2019年度業績,然后鄧仁杰、白景濤、戰略與運營部總經理李建輝、財務管理部總經理孫力干共同回答了記者所關心的問題。
白景濤在2019年全年業績匯報中以財務情況、業務概況、工作重點及前景展望,四大部分對集團2019年全年業績進行了介紹,其概況如下:
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1,172萬TEU(2018年:10,906萬TEU),同比增長2.4%
完成散雜貨吞吐量4.49億噸(2018年:5.02億噸),同比下降10.5%
歸屬于本公司權益持有者溢利為港幣83.62億元(2018年:港幣72.45億元),同比上升15.4%
港口業務溢利97.21億港元(2018年:港幣84.08億元),同比上升15.6%
每股基本盈利247.84港仙(2018年:219.54港仙), 同比上升12.9%
全年普通股股息每股80港仙 (2018年:每股95港仙),派息率33.0%
鄧仁杰表示,2020年一季度,受到傳統業務淡季疊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招商局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比去年同期下跌5.6%,其中中國內地下跌5.6%;港澳臺下跌2.8%,海外碼頭下跌6.4%,但業務下跌幅度少于同行。記者會上,記者普遍關心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對集團全年吞吐量的影響情況,鄧仁杰強調:“今年本集團既面對貿易爭端及地緣政治摩擦的復雜形勢,又有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但疫情主要是在短期內對港口行業帶來負面沖擊。隨著疫情的緩解,加之本集團將從各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困難,力爭維持港口業務的平穩發展。”
白景濤補充:“受疫情影響,本集團旗下碼頭在2、3月出現了貨柜滯港的問題,但4月已經有所緩解。為了提高業務量,我們從三方面采取措施應對,第一積極與政府和海關協調,提高復工復產率,保證港口貨物流通;第二利用招商港口的全球布局的協同合作,提質增效;第三利用招商ePort平臺,大幅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降低客戶成本,取得了雙贏的局面。”
不少記者關注招商局港口的未來投資戰略,管理層強調首先應商業可行,其次要有較好的投資回報,最后要能促進集團各碼頭間的業務協同,做到均衡可持續的增長。鄧仁杰表示:“招商局港口已經于2020年3月底完成收購達飛航運8個優質碼頭的交割,另外兩個將會在今年第二季度內完成;通過在新興和高成長市場的碼頭收購,將有利于對其未來業務增長及財務回報能提供新的推動力。招商局港口將繼續圍繞「東西路線、南北路線、一帶一路沿線」的海外布局方向,特別是要把握好全球產業轉移的趨勢,以及貿易流向的變化,做好海外項目總體發展規劃。”白景濤表示:“無論在收購還是尋找戰略投資者方面,都會選擇對港口業務有利的合作伙伴,不限于基金,港口,以及船公司;以商業可行為目標,以為股東獲得最大的收益為原則,按照區域均衡、業務均衡、企業發展階段均衡三大原則,保持業務的均衡穩健發展。”
關于招商局港口集團的資本開支情況,李建輝表示:“招商局港口在2019年的資本開支為54億港幣,資本開支主要用于兩方面,一方面對下屬碼頭生產設備產能進行改進改善,提升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加大智慧信息方面投資;2020年也會根據以上兩個原則進行資本運作項目和固定資產的投資。”
關于招商局港口集團負債與融資成本,孫力干表示:“2019年底招商局港口有息債務為394億港元,有息負債凈額與凈資產的比率為33.6%,比2018年底下降2.4個百分點,總體債務處于穩健水平。利息成本方面,總體平均利率在2019年有所下降,未來將繼續將通過發債和其他創新方式降低融資成本。”
關于招商局港口智慧港口建設,白景濤認為:“自動化僅僅是智慧港口的一部分,我們要借鑒上海港及青島港的經驗,與領先的科技公司合作,在現有自動化碼頭基礎上,向智慧港口注入5G、AI、招商芯、ePort、區塊鏈等要素。目前正在進行的深圳媽灣智慧港改造升級項目將會在2020年完成建設,并在2021年中全面投入運營。”
有記者問及深圳港及香港港未來的發展定位問題,鄧仁杰強調:“深圳港和香港港的定位不同,各有優勢。2019年1月,葵青貨柜碼頭營運商合作成立「香港海港聯盟」,聯盟的成立能夠提升區域內的服務水平,降低成本,使香港更有效地參與競爭。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中轉樞紐港仍然有其獨特的優勢,其貿易及通關的便利度仍然很高;但是香港也要積極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加強與珠三角區域各港口的合作,發展與港航業相關的高端服務,才更有利于進一步從多方面增強香港港口的競爭力。”
正如白景濤在業績匯報前景展望中所強調的:“2020年,本集團將受惠于在中國及海外不同區域均衡的樞紐港口的投資布局,我們將抗疫保產多項措施并舉,努力緩解新冠肺炎對公司業務的沖擊,力爭全年維持港口業務的平穩發展。本集團將在復雜變化的外部環境中,迎接挑戰、把握機遇,在改革創新中挖掘潛能,在積極進取中開拓新局,不斷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努力為股東創造更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