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士基和丹麥企業攜手開展可持續燃料項目

    哥本哈根機場(Copenhagen Airports)、A.P. 穆勒-馬士基(A.P. Moller – Maersk)、DSV泛亞班拿(DSV Panalpina)、丹麥聯合汽船有限公司(DFDS)、北歐航空(SAS)和海上
    風電開發公司Ørsted今日宣布將攜手開展可持續燃料項目。

    此舉結合了可持續燃料的需求和供應方,并希望最快在2023年開發出新的、突破性的氫和電子燃料生產設施。到2030年全面擴大規模后,該項目每年可為公共汽車、卡車、海上船舶和飛機提供超過25萬噸的可持續燃料,并具備基于總電解產能可達1.3千兆瓦的生產能力,使其躋身世界上最大的同類設施之列。規模化生產可以每年減少85萬噸碳排放。

    丹麥科威公司(COWI)和波士頓咨詢公司(BCG)是該項目的知識合作伙伴。此項目符合哥本哈根市脫碳長遠規劃及目標,得到哥本哈根市政府的支持,合作方希望該項目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成為丹麥其他地區和國際上類似項目的催化劑。

    如果能夠按計劃進行,該項目將位于哥本哈根大區,可為零排放巴士及DSV泛亞班拿管理的重型卡車提供可再生氫,為馬士基的船舶提供可再生甲醇,為北歐航空的飛機和哥本哈根機場航空運輸提供可再生噴氣燃料(電子煤油)。該項目會需要大規模的可再生電力供應,博恩霍爾姆島附近Rønne Banke的海上風力發電提供潛在可能性。

    如今,此類可持續燃料的成本要高于石化燃料。為了和石化燃料有競爭力,可持續燃料的生產工業需要不斷成熟,具有規模化,并經歷類似于過去十年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中看到的成本淘汰過程,如海上風電、陸上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自2012年以來,西北歐的海上風電成本下降了約70%。為此,政府和整個行業必須共同建立一個發展框架,以鼓勵私人投資進入大規模、可持續燃料生產領域。

    盡管參與項目的公司有很多受到COVID-19的影響,業務受到挑戰,但其致力于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承諾仍然沒有改變。該項目旨在實現雙重目標,加速綠色轉型,并在COVID-19危機后刺激丹麥經濟發展。丹麥在成為可持續燃料生產中心,創造就業機會并確保建立全新行業的領導地位方面具有獨特地位,這將是推動2050年凈零碳排放目標邁進的關鍵,也將進一步促進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該目標。

    施索仁馬士基CEO

    該項目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開發:

    • 預計2023年,10兆瓦的電解設施投入運營,該設施可以生產直接用于公共汽車和卡車的可再生氫燃料。
    • 預計2027年,250兆瓦的電解設施投入運營,屆時伯恩霍爾姆的第一批海上風電設施將交付使用。該設施將可再生氫的生產與哥本哈根大區點源可持續碳捕集相結合,以生產用于海上運輸的可再生甲醇和用于航空領域的可再生噴氣燃料(電子煤油)。
    • 2030年屆時博恩霍爾姆的海上風電潛力將得到充分開發,該階段的電解設施產能將提升至1.3千兆瓦,并捕獲更多的可持續碳排放,足以為公共汽車、卡車、海上船舶和飛機提供超過25萬噸的可持續燃料。該項目有潛力到2027年取代哥本哈根機場5%的石化燃料,到2030年取代30%的石化燃料。

    現在,該項目向前推進,各方將與監管機構就項目框架和政策進行對話,并尋求公共資金進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如果研究能證實該項目的可行性,則項目第一階段的最終投資決定將于2021年做出。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