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船舶設計專家張炳炎院士的傳奇人生

    2020年6月,黨的99歲生日前夕,市科技系統第4期中青班臨時黨支部舉行“四史”學習教育主題黨日活動,學員們挖掘上海科技發展史上的優秀黨務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在推動黨建群建、改革開放、科技創新、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細節瞬間,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向陽紅10號”、“風云”系列、北斗三號,重大科技事件的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敢于突破、善于鉆研、胸懷大局的創新精神。如何傳承老一輩科學精神,回望歷史,思索當下,特將此次學員們的演講內容陸續編發,希望給更多科技工作者前行的思考與力量。

    張炳炎院士,我國著名的艦船設計專家,一生與深藍海洋緊緊聯系在一起,參與設計的艦船曾多次獲得國家大獎。



    他是一個傳奇的人物:

    出生在一個紅色家庭,幼年就當了抗日“小游擊隊員”,站崗放哨、貼標語、剪“鬼子”電話線……

    1955年赴蘇聯留學,三個志愿中填的都是造船,立下了終生造船的大志。

    1960年7月,學有所成的張炳炎,從蘇聯回到祖國,開始了他的艦船科研設計生涯。

    他是個風趣的老人,年輕人和他待在一起總能被他講的故事逗得哈哈大笑。

    別看這個老頭風趣,一搞起艦船設計來可不含糊,思維縝密,意識超前,膽大心細,敢于做先行者,做他人未曾做過的事。

    50年多來,張炳炎院士主持研究設計的艦船大都是技術復雜,難度很高,國內首次新開發的大型系統工程,創造了中國艦船研制的多項第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有我國十大名船之一:“向陽紅10”號。

    “向陽紅10”號

    這艘船一度被國外媒體稱為“怪物船”,那是因為這是一艘集海洋調查船、氣象船和通信船三種不同類型的專用船功能于一體的船,張炳炎院士成功將相互矛盾的大型氣象收訊系統和大功率短波通訊系統并于一船,這在國內外是沒有先例的。

    其實在項目研究設計過程中,有關首長及專家也曾提出過擔心及質疑,他甚至還被扣上了“資產階級個人名利思想”的帽子,但張院士頂力前行,白天接受革委會的批判,晚上繼續論證方案,最終還是攻克了電磁干擾這一技術難題。

    “向陽紅10”號之所以在業界得到認同,倍受關注,關鍵還在于它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任務,經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實戰考驗:

    “向陽紅10”號三進太平洋,參加了我國首次向太平洋海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試驗和通信衛星發射試驗。

    得到如是評價——“氣象保障可靠”、“通訊聯絡沒有一絲差錯,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

    受到了國務院、中央軍委的通令嘉獎。

    張炳炎院士之所以能創造出眾多的“第一”,成為國內海洋調查船具有理論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是他身上具備的那種科學精神,這也正是一個科學家的價值所在,他曾說:

    “作為艦船設計人員,特別是科學考察船的設計人員,經常需要深入考察最前線,親身觀測科學數據并體驗工作環境,這樣才能設計出滿足需求的船舶”。

    1991年11月,張炳炎院士受國家南極考察委員會的委托,帶領專家小組登上“極地”號考察船,參加我國第8次考察隊,收集南極科學考察破冰船的第一手資料。

    出發前他膽結石正發病,有人勸他放棄,但他深知此次科考重任,為保證考察任務的順利完成,仍帶病堅持按時出發,并堅定地說:“如果遇險犧牲,也是為科學犧牲,為科學而死。值得!”

    當“極地”號駛入浮冰區時,巨大的冰塊不時地沖擊著、擠壓著船體,發出“咯吱吱”刺耳的聲響,就像要把“極地”號撕咬吞噬一般,為了獲取撞擊瞬間的寶貴資料,他冒著生命危險將身體傾向船舷,攝下了一組組珍貴的鏡頭。

    張炳炎帶領的技術調研組在冰區中開展的船舶各項科學的調研工作,完成了船舶無限航區環境條件下的研究,共測得極地船艙溫度、濕度等數據1萬多個,不同船區船體的沖擊數據1000多個,在30多個振動測點上共記錄數據2000多個,還采集了一批空氣鹽霧、霉菌空氣等樣品。

    南極考察的129個日子里,張炳炎院士帶領課題組人員,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考察任務。

    多年來,張院士嚴謹的科學精神和深入一線的研究態度深深地影響和激勵著七〇八所的年輕一代設計師。

    七〇八所民船部吳剛同志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船“雪龍2”號總設計師,2019年7月成功交付后,在一次所里的經驗分享會上吳剛說:

    “項目前期為了解南極科考的實際需求,搭乘‘雪龍’號跟隨科考隊前往南極,歷時近5個月;設計前期為驗證性能指標,整整在國外的水池實驗室待了3個月,做了100多個試驗工況,反復比對尺度及線型方案;設計中經歷了大大小小幾十次審查會,經受住了國內外專家的無數次質詢;建造過程中,每一個分段我都親自爬過,每一個施工現場反饋的意見我都親自處理。

    ‘雪龍2’號近10年的研制歷程,一路走來,一直是我的恩師張炳炎院士的精神在給我支撐,在鞭策我前行。每一個關鍵里程我都是按照他當年制定的思路進行執行落實,他就像一個燈塔,領航我前行。”

    在第七〇八研究所,像吳剛這樣受老一輩艦船大師感召的年輕人還有很多,我們踏著前輩的精神足跡,在不同的崗位做出自己的努力。

    藍色深海,凝結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深重寄托,中國夢,需要我們每一個科技工作者匯聚成磅礴力量,奮力托舉!

    來源:世界科學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