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計劃建造3萬噸級航母,希望依托航母實現真正的“大國海軍,自主國防”的目標。
8月10日,韓國國防部公布了國防中期計劃,其中提到韓軍將在未來五年內投入300.7萬億韓元(約合1.76萬億元人民幣)用于建造3萬噸級輕型航空母艦和開發國產“鐵穹”攔截系統。
據韓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為提升海洋戰斗力,韓軍引入輕型航母的計劃將于明年全面啟動。新航母將搭載垂直起降戰斗機,負責指揮海上機動部隊。如果該計劃順利實施,韓國將擁有朝鮮半島首艘航母。
事實上,韓國已經不止一次向外界表露擁有航母的決心。盡管韓國從來沒有制造航空母艦的經驗,但強大的造船工業實力可以其彌補相關經驗的不足。在2019年7月舉行的美韓參謀長聯席會議上,韓國將軍樸漢基表示韓國將著手建造3萬噸級的“LPH-II”型航空母艦。而美國軍事網站《防務新聞》去年也曾刊文稱,韓國計劃從美國訂購20架F-35B隱形戰斗機,這“強烈表明韓國正在發展航母”。
韓國媒體公布的國產航母設想圖
“3萬噸級航母更利于韓國‘追日’
2019年10月10日,韓國立法委員、民主黨主席崔在成在一次會議上提交了建造國產航母的相關報告。
根據美國軍事網站The Drive報道,崔在成的報告中包括了兩種建造方案,其中一個方案為長298米、標準排水量53692噸的中大型航母,規格與中國“遼寧”號航母類似;而另一個方案是長約240米、標準排水量33751噸的中型航母(注:按劃分標準,4萬噸級以下為輕型航母),其尺寸略小于法國的“戴高樂”號。值得一提的是,兩種方案中新航母都將配備有彈射式起飛與阻攔式降落(CATOBAR)系統,以“應對地區安全挑戰”。大型航母方案中,最多可以搭載1340名艦員、32架固定翼戰斗機和8架直升機,而中型航母方案能搭載的船員減少了一半,固定翼飛機的數量也相應減少到了12架。
崔在成提案中涉及的兩艘航母中國國防政策研究會研究員、海軍專家王云飛告訴澎湃新聞(
www.thepaper.cn),無論3萬噸級還是6萬噸級,對于韓國這種造船工業大國來說都不算技術壁壘,選擇哪種方案取決于否能夠滿足韓國的階段戰略目標。王云飛認為,韓國很有可能采取“日本方案”,即以“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為基礎,建造 3萬噸級的輕型航母。
“韓國建造航母的愿望并非空穴來風,其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利益考量:一是應對朝鮮的軍事威脅,二是和日本競爭以達到地區戰略平衡,三是其大國心態使得航母成為‘必需品’。而在這三點中,和日本達成地區戰略平衡是韓國的‘當務之急’。”王云飛認為。
據美國《國家利益》雜志報道,日本2018年12月18日出版的《防衛計劃大綱》中提出要改裝“出云”級直升機驅逐艦來搭載F-35B隱形戰斗機。“出云”級包括“出云”號和“加賀”號,是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最大的戰艦。這兩艘搭載直升機的戰艦長248米,滿載排水量為27000噸,可容納14架直升機。福布斯雜志今年6月透露,這項改裝工作已經接近完成。
韓國一直追求的是在地區戰略地位上和日本“平起平坐”甚至趕超。由于韓國經濟騰飛帶來的大國心態,加上與日本在歷史、領土爭端等方面存在爭議,韓國一直把日本當作暗中較勁的對象。韓國總統文在寅在2019年8月的光復節演講中,明確提到韓國把日本當作主要追趕的目標。“韓國現有的兩艘‘獨島’級兩棲攻擊艦‘獨島’號和‘馬羅島’號,就是參照日本的‘日向’直升機母艦建造的,排水量都在1.8萬噸左右,下水時間也相差不多。所以,如何快速趕上日本的軍事實力是韓國海軍目前的核心利益所在。”王云飛指出。
“獨島”級兩棲攻擊艦首艦于2007年服役,日本“日向”號直升機母艦在2009年服役,而排水量更大的“出云”級首艦在2015年服役。雖然“獨島”號服役時間比較早,但日本的“出云”級在設計之初就想好了要為下一步升級改裝做準備,而韓國沒有想那么長遠,“獨島”級無法像“出云”那樣直接改裝成輕型航母。
韓國如果選擇建造6萬噸級的大型航母,就無法使用的“獨島”級的動力系統。王云飛介紹說,目前世界上有蒸汽動力、燃氣動力和核動力三種航母動力系統。韓國如果以英國燃氣動力系統航母“伊麗莎白”號為模板開展建設,費時費力不說,建設出來之后也很有可能落后世界潮流,而要想在6萬噸級別的航母上使用核動力,目前依靠韓國自身的軍事實力也不現實。“即使研制出來,也和其‘快速追趕日本’的戰略利益沖突了。”
和6萬噸級航母相比,3萬噸航母的計劃則顯得“經濟實惠”。韓國如果在“獨島”級基礎上建造輕型航母,其體型和搭載戰機數量上完全不弱于改裝后的日本“出云”級航母,甚至在排水量上還略微占優。這樣一來,韓國既滿足了自己的“大國自尊”,也可以抹平日韓在航母水平上的差距,可謂是一舉兩得。“3萬噸航母建造成功后,然后再繼續發展自己的6萬噸級航母。韓國的軍事裝備是瞄著日本的,它只有先追趕上日本,才會考慮下一步的行動。”王云飛說。
“出云”號直升機母艦
新航母對地區局勢有何影響?
對于韓國來說,防備朝鮮一直是韓國發展軍備的重要考量。此前朝鮮曾宣布“要用自衛性核威懾永保朝鮮安全”,今年7月朝韓聯絡辦公室被炸毀,半島局勢又緊張起來。
韓國于2019年公布了“海軍愿景2045”計劃,提出追求韓國海軍“在全世界執行任務”,與朝鮮在海軍戰力上進一步拉開距離。在韓國的設想中,屆時韓國海軍將依托航母實現真正的“大國海軍,自主國防”。
但韓國發展航母可能會刺激朝鮮研制反艦彈道導彈或遠程反艦巡航導彈。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17年4月刊發了一篇名為《美國,小心:朝鮮想要反航母導彈》的文章,文章指出,朝鮮正在研制反航母導彈,這種基于“飛毛腿”的彈道導彈可以打到指定目標7米范圍內,非常精確。
國際戰略研究所導彈防御方面的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埃勒曼指出:“長期來看,朝鮮或許希望大幅提高其機動重返大氣層分彈頭導彈的精確度。但是,實現更大的精確度需要多年的研發和試驗。”
除了強化海軍戰力相對優勢的考慮外,建造航母還有助韓國打造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所需的核心戰力。韓國總統文在寅在競選總統期間承諾在任期內收回戰時指揮權。韓國軍方先前提議,力爭2025年至2026年收回這一權限。美韓國防部2018年就“有條件地移交戰時作戰指揮權”達成協議,決定每年通過聯合演習對韓國軍隊的指揮能力進行評估。具體移交時間尚未確定,預計需要多次演習才能達成移交的標準。
然而擺在韓國“雄心壯志”面前的是擁擠而狹窄的地區海域。軍事專家董健認為,韓國大搞航母建設服務于其“民族自尊心”,即使建成,韓國航母也不會成為“攪局者”。董健向澎湃新聞表示,由于日本海和東海海域并不寬闊,實際上留給韓國航母的行動空間非常有限。
韓國“獨島”號兩棲攻擊艦“韓國聲稱建設航母來應對朝鮮,實際上韓國的陸基裝備加上‘獨島’級和‘世宗大王’級軍艦就已經綽綽有余。韓國大力推進航母建設,秉持的就是‘日本有,韓國也要有’的心態,玩的是一場‘燒錢游戲’,”董健表示,韓國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是‘地區大國’,并不斷謀求世界大國的地位,但其軍事體量決定了其國際軍事影響力的上限。”
“韓國推行航母計劃,實際上非常受限于其自身的海岸線和控制海域。如果韓國的航母想‘走出去’,幫助其提高國際威望,作用并不大。”
相比朝鮮帶來的地區威脅,日本對韓國的刺激作用更為明顯,但韓國建設新航母并不會給日韓關系帶來實質上的傷害。自2019年年初以來,日韓齟齬不斷,尤其是在“慰安婦”和“二戰強征勞工”問題上的分歧加劇。韓日的分歧也逐漸擴大到經貿領域,今年7月,世貿組織專門成立調查小組來調停韓日爭端。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日韓也不會忤逆美國的地區軍事策略。早在去年8月,韓國就曾威脅暫停和日本之間分享軍事情報,但在美國的插手下最終撤回了這項決定,由此也可見美國在日韓關系中的地位彌足輕重。
“日本和韓國的地區戰略最終還是要服務于美國的全球戰略。日韓之間爆發大的沖突對美國不利,美國不會讓這種事發生。”董健說。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