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鋼計劃從鋼鐵主業分流約四萬員工 接近于半數


    在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政策大背景下,武鋼集團明確了人員分流的初步設想。

    3月10日,武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馬國強在“對話新國企 加油十三五”訪談節目中表示,人員分流是武鋼目前正在進行的一項工作。

    “(集團)這八萬人不可能都煉鐵、煉鋼,只能有三萬人(繼續)煉鐵、煉鋼,可能有四五萬人要找別的出路。”這是武鋼管理層首度對人員分流做出公開表態。去年6月,寶鋼集團出身的馬國強從到齡退休的鄧崎琳手中接過武鋼集團帥印,而他現在還有另一重身份: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新一任會長。

    對于1958年投產的武鋼集團而言,其用工數量長期維持在十萬人左右,面臨著相當大的人力包袱。西本新干線高級研究員邱躍成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在國家層面提出去產能政策時,武鋼對冗余人員進行分流是大勢所趨,對老牌國企而言,也可視為提高競爭力的轉型路徑。

    今年2月初,國務院發布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明確在未來五年內縮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的計劃。2月底,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介紹稱,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政策實施后,預計將涉及180萬職工的分流安置,其中鋼鐵系統約為50萬。

    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導致全行業去年大幅度虧損,武鋼集團旗下上市公司武鋼股份(600005.SH)預計2015年的虧損額為68億元,居行業前列。而武鋼集團2015年就開始籌措人員分流計劃,去年9月,公司就已派遣300余名職工前往其他企業或單位就任協警、保安和物業等崗位。

    馬國強此次提及,武鋼將采取多種途徑從鋼鐵主業分流四萬名以上的員工。其中包括由武鋼集團下屬的非鋼產業消納部分職工;與地方政府及其他用工企業對接,為職工尋找新崗位等。另外,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五年之內、沒有工作能力或者工作愿望的員工,可以離開崗位等待退休。

    針對分流職工可能面臨的收入落差,武鋼集團也在研究,員工除了在新崗位獲得收入外,由武鋼承擔他們的“五險一金”,并補貼基本生活費,以彌補差額。“在去產能、人員分流的過程中,企業不僅要依靠政策,也必須從自身挖潛。”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國清頗為認同通過這一方式,為員工分流進行“托底”。

    邱躍成分析稱,面臨產能布局調整的武鋼,在其本部產能減少后,人員數量也勢必有所降低。

    武鋼正在廣西建設新的防城港鋼鐵基地,今年3月,220萬噸產能的鍍鋅汽車板冷軋生產線即將投產。馬國強透露,未來武鋼在武漢青山本部基地的產量,將逐漸縮減至1500萬噸甚至1000萬噸的規模,并同時在防城港形成1000萬噸量級的產能。

    目前,武鋼本部擁有1800萬噸的產能,該基地在2014-2015年的排產量為1500-1600萬噸間。蘭格鋼鐵網提供的數據顯示,除了武鋼本部,武鋼集團昆明鋼鐵公司、鄂城鋼鐵公司去年也貢獻了總計約1034萬噸的產量。

    在訪談期間,馬國強談及鋼企合并重組問題。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與此有關的議題在行業內多有提及。馬國強稱,“前一輪的兼并重組,包括武鋼都有所作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他認為,當時企業只注重兼并而忽視重組,被兼并的企業由于各種原因得到了資金支持繼續擴大產能,因此結果是越兼并產能越多。

    而這番講話,也可視為此前武鋼集團與廣西柳州鋼鐵集團公司(下稱柳鋼)分手的總結。這樁發生在十年前的重組,曾被視為國內第一個鋼鐵企業跨省重組的案例。不過,最終以柳鋼去年9月從與武鋼合資的公司中撤資宣告結束。

    西本新干線高級研究員邱躍成稱,過去幾年,大多數鋼企間的兼并重組是地方國資委主導的“拉郎配”,只是停留在“合并掛牌”的表面階段,實質性重組寥寥無幾。而現在整個鋼鐵行業下行的情況下,企業選擇兼并重組時,有望做出更多市場化的自主選擇。

    來自界面新聞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