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 中國參與國際海事事務十大值得關注新聞盤點

    1、習近平:深化國際航運事務合作

    2021年11月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致賀信。

    習近平指出,航運業是國際貿易發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紐帶。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情況下,航運業為全球抗擊疫情、促進貿易復蘇、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共克時艱,順應綠色、低碳、智能航運業發展新趨勢,深化國際航運事務合作,全力恢復和保障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暢通,促進國際航運業健康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2、中國連續17次評為A類理事國

    2021年12月10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第32屆大會在英國倫敦舉行了新一屆理事會選舉。中國再次順利當選A類理事國,這是我國自1989年起,連續第17次連任,彰顯了我國在國際海運界的地位和影響力,體現了國際海運界希望中國在全球海運治理中發揮更加積極作用的認同和期待。

    除中國外,日本、韓國、意大利、希臘、巴拿馬、英國、挪威、美國和俄羅斯也當選A類理事國。


    3、兩會聲音:加強國際海事人才培養

    2021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帶來了有關提升我國在國際海事事務中引領作用的提案,重點圍繞加強國際海事人才培養相關工作提了建議。

    他表示,隨著我國在國際上各類海事事務中扮演的角色由“被動應對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正積極朝“牽頭引領者”方向發展,我國急需加強國際海事人才隊伍建設,以進一步提升我國處理國際海事事務工作的技術專業性。


    4、國際海事研究委員會首屆大會順利召開

    2021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國際海事研究委員會首屆大會在江蘇鎮江召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局長曹德勝出席并講話,他指出:“對委員會進行全面改革是國際海事研究工作順應新發展形勢、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打造一流海事的必為之舉,也是深度參與全球海事治理的有力支撐。希望委員會下屬工作機制立足新起點,提高政治站位,通力協作,積極進取,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開放全面的平臺,共同開創國際海事研究新局面,形成更多產出和更優成果,促進海事高質量發展,為提升交通國際性話語權和影響力貢獻力量。”


    5、IMO通過關于“2018—2023六年期IMO戰略計劃”決議

    國際海事組織(IMO)第32屆大會于2021年12月6-15日以遠程視頻形式召開。

    大會通過了關于“2018—2023六年期IMO戰略計劃”的決議,確認人為因素是IMO首要原則之一,突出人為因素在船舶安全操作和保護海洋環境方面起到的關鍵作用。新增戰略方向“解決人為因素”,使得本六年期間戰略方向數量達到8個。

    大會修訂了2022—2023雙年產出總表,圍繞“改進實施(SD 1)”“融入先進技術(SD 2)”“海洋治理(SD 4)”“國際貿易便利化和安全(SDC 5)”“人為因素(SD 6)”“監管有效性(SD 7)”等6個戰略方向和其它工作事項,新增“修訂GMDSS中提供移動衛星通信服務的標準”“制定遠程檢驗和檢查導則”“制定目標型MASS文件”等20個工作項目。


    6、IMO MSC 103次會議完成對自主船舶的監管范圍界定工作

    國際海事組織海事安全委員會(MSC)第103屆會議于2021年5月5日至14日以遠程視頻的的形式舉行。

    會議通過了海安會關于優先為海員接種COVID-19疫苗的建議行動的決議;完成了對自主船舶的監管范圍界定工作;就制定一個新的國際海事組織自主船舶文書作為最合適的前進方式達成一致意見;批準在極地水域作業的漁船和游船的準則;批準固定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維護和檢查準則的修正案。

    在此次會議上,MSC考慮了船舶自主化的不同程度,定義了四個級別:(1)具有自動化流程和船員決策支持的自主船;(2)船員可遙控的船;(3)無船員的遙控船;(4)完全自主的船。

    評估的安全條約包括SOLAS公約[傷亡調查,增強調查計劃(ESP),消防安全系統(FSS),防火測試程序(FTP),散裝化學品(IBC),氣體運輸船(IGC)強制執行的各種法規,散裝貨物(IMSBC),危險品(IMDG),輻射核燃料運輸(INF),完整穩定性,國際安全管理(ISM),船舶和港口設施安全(ISPS)等;碰撞規定(COLREG);載重線公約和1988年議定書;安全容器公約(CSC);STCW公約和守則,以及STCW-F公約;搜尋和營救(1979年SAR公約);噸位測量(Tonnage 1969年),《貨物積載和系固安全操作規范》(CSS規范)和《IMO儀器實施規范》(III規范)。


    7、IMO MEPC 76次會議通過降低國際航運碳強度的技術和營運措施(EEXI、CII和SEEMP)

    2021年6月10-17日,IMO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第76次會議于線上舉行。

    會議通過了降低國際航運碳強度的技術和營運措施(EEXI、CII和SEEMP)、禁止船舶在北極水域使用和運輸重油的禁令以及禁止防污系統使用環丁腈,并成立降低碳強度通信組。此前進行的ISWG-GHG8會議已完成了相關技術導則的文本,本次會議以此為基礎,通過了EEXI、CII和SEEMP技術導則。

    確定CII的折減率是本次會議爭議焦點之一。會議最終確定,采用非線性分階段的折減率曲線,以2019年作為基準年,2020-2022年的CII折減率設定為每年增加1%,2023-2026年為每年增加2%,2027-2030年的折減率將在2026年1月1日結束的短期措施審查后予以確定。

    相關背景: 大連海事大學在研究過程中,著力關鍵技術的解決和突破,著眼自主創新,通過船舶設計能效傳導效應評估中的不可觀測效應處理方法,量化了船舶碳強度隨機表現的波動性特征,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提出了“船舶營運碳強度評級機制”(CII評級法規),為科學評價船舶營運碳強度水平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成為溫室氣體新法規中CII配套導則的主體結構。這是中國方案首次在海運溫室氣體減排這一重大全球性議題中提供一整套制度設計方案并獲得會議采納,引導IMO達成務實、理性、靈活、符合行業特征的減排模式,在談判中表現出的領導力和專業性獲得會議主席和各方代表的肯定和贊賞。


    8、ISO/TC8 2021年發布多項重要國際標準

    國際標準化組織船舶與海洋技術委員會(ISO/TC8)作為國際標準化組織中成立最早的技術委員會之一,負責船舶建造過程中與設計、建造、培訓、結構、舾裝、設備、方法、技術以及海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的標準化工作,適用對象包括遠洋船舶、內河船舶、海上結構物、船岸接口、船舶營運、國際海事組織(IMO)要求適用的海洋結構物,以及海洋觀測和探測。

    2021年,ISO/TC8發布國際標準27項,在研國際標準項目93項,新立項國際標準30項。現已累計發布國際標準392項。


    9、我國提出關于風洞試驗方法被正式寫入IMO通函

    2021年11月26日,中國船舶七〇二所編制的“基于風洞模型試驗獲取風能推進裝置風力矩陣的方法(Proposedacquisition method of the wind propulsion system force matrix based on windtunnel model test)”在MEPC77次會議上被正式寫入新實施的MEPC.1/Circ.896通函。

    提案主要內容包括風洞模型試驗原理和方法、試驗方案、數據處理以及風力矩陣計算流程等部分,并附以VLCC風帆船風力矩陣計算實例。

    提案自發布后,先后被日本、德國相關提案多次引用,并在MEPC77次會議上被正式寫入新實施的MEPC.1/Circ.896通函(第2.4節及附件1),隨后被世界各船級社作為熱點傳遞,進一步推動了風帆船EEDI/EEXI計算方法的國際標準化進程。


    10、中船動力集團發布320mm缸徑甲醇燃料中速機

    12月23日,在第四屆船用低速發動機技術發展論壇上,中船動力(集團)有限公司發布了320mm缸徑甲醇燃料中速機及開發計劃。

    該機型是中船動力集團落實“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戰略,應對國際海事組織(IMO)溫室氣體減排要求所開發的一款綠色動力,將滿足國內國際市場對于低碳零碳船用動力日益增長的需求。

    甲醇是一種可實現碳中和的綠色燃料并具有較好的經濟性、安全性、可獲得性等特點,是船舶動力實現低碳零碳目標的理想燃料之一。320甲醇燃料中速機基于中船動力集團320系列中速機的成熟技術平臺,采用甲醇缸內噴射技術路線。

    為您推薦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