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六個月,全球共簽訂新造船訂單224艘合計1,768萬載重噸,以訂單數量計,比去年同期減少71%。傳統船型的新造市場表現均低于去年同期。以訂單數量計,散貨船新船訂單量降幅最大,同比下降81%。油輪和集裝箱船也未能保持去年的接單水平,分別成交51艘和36艘,同比減少78%和54%。其中,去年十分活躍的超大型集裝箱船新造市場完全陷入沉寂,今年上半年8,000箱以上的集裝箱船新簽訂單量為零。雖然油價小幅回升,海工類船舶新簽訂單水平依然低迷。年初至今,海工類船舶(注:海工類船舶指具有船舶形態的海工類船舶,如海工輔助船,鉆井船等,不包括平臺類。)僅有27艘新造訂單,同比下降70%,較2014年同比下降92%。與之形成對比的,今年上半年,一些特殊船型的新造市場表現優異。郵輪、滾裝船、車客渡輪等船型的新簽訂單量均較去年上半年有所增長。其中,前六個月全球新簽郵輪訂單15艘,同比增長200%,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同期最好水平。
今年上半年,按訂單數量統計,歐洲船廠接獲的新訂單占全球的23%,同比上升15%。這主要歸功于歐洲船廠在特殊船型如郵輪滾裝船等的接單優勢。例如,上半年新簽訂的15艘郵輪,被歐洲船廠悉數囊獲。與此同時,亞洲船廠年初至六月底共接訂單1,735萬載重噸。雖然中日韓三國仍占據主導地位,越南、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等造船新興國也有所斬獲。越南船廠的新接訂單量僅次于中日韓三國,共15艘合計21.8萬載重噸,占亞洲地區新簽訂單量的9%。這些訂單有67%來自越南的合資船廠。
部分東南亞國家由于當地勞動力成本優勢和優惠的外商投資政策,吸引到一些歐洲和日韓造船集團在這些國家建立海外分廠,如位于菲律賓的HHIC-Phil,位于越南的Hyundai-Vinashin。雖然這些國家本地船廠的產品仍以小型船舶為主,這些合資船廠卻依托于其所屬的造船集團,獲得了一系列較為復雜的,大型船舶訂單。例如HHIC-Phil就是中日韓三國船廠以外唯一得到18,000箱集裝箱船訂單的船廠。
來源:克拉克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