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圣地亞哥嗎?他已經連續84天沒有釣到一條魚了,不肯認輸的他決定到更遠的海域去碰碰運氣,終于在第85天釣到一條身長18英尺、體重1500磅的大馬林魚。
魚的確越來越難釣了,隨著我國近海漁業資源逐漸枯竭,漁民們的航程也越來越遠。捕撈周期一般為5~8天,而海產品的最佳保鮮期在10天左右,這也就意味著捕撈期間,船上必須配備更好的制冷系統來保障漁獲質量。
根據漁船的尺寸、捕撈方式和捕獲量的不同,漁船制冷設備的價格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對于靠天吃飯的漁民而言,是否安裝制冷設備需要好好算筆賬。去年年底,國家***更新改造漁船補助政策,對安裝和未安裝制冷設備的漁船進行了不同的規定,安裝制冷設備的補助力度更大,補助金額更多。這讓很多漁民不再為是否配套性能更好的制冷設備而糾結。在福州,漁船制冷系統設備商——福建盛榮船舶設備制造有限公司今年的業務明顯增加,已經為近40艘漁船配套了制冷系統。該公司總經理肖榮表示,我國漁船的升級改造任重道遠,補助政策給漁民們帶來了實惠,也為相關漁船裝備生產企業帶來了機遇。
安裝制冷設備成本不再是問題?
肖榮介紹說,目前中國漁船有70多萬艘,近海漁船中99%都沒有安裝制冷設備,“市場上新鮮海魚的價格遠高于冷凍魚,因此,我們倡導近海漁船加裝制冷設備保鮮漁獲,以增加漁民的收入”。
那漁民們一般靠什么來保鮮漁獲呢?據了解,目前,我國近海捕撈業還沿用最原始的保鮮方式。出海前,漁民會在岸上買冰,價格在150元/噸左右,捕到的魚就靠這些淡水冰來保持低溫。
出海捕魚的不確定性很大,漁民出海就打到了魚是運氣好,但在很多情況下,捕撈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而且捕撈量多少也是個未知數。在此期間,這些從陸地上帶來的冰會融化、減少,漁獲的保鮮條件會越來越糟,這勢必影響漁獲的衛生和新鮮度,也將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
如果安裝制冷設備,成本是漁民們的一塊心病。肖榮介紹說,根據漁船作業方式、捕獲量的不同,在漁船上安裝制冷設備的費用從幾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燈光漁船捕撈上層魚種、集群魚的船,捕獲量比較大,制冷系統的功率較大,船上制冷設備造價可能會超過百萬元。”肖榮說,近海的拖網船、圍網船安裝制冷設備,一艘船需要30萬~60萬元,40米以下的漁船,則幾萬元到十幾萬元就夠了。
按照目前的中央專項轉移支付資金補助標準,鋼制漁船根據船長分成了14檔,12~30米的漁船,每3米為一檔,補助資金從10萬元到60萬元遞增;船長30~40米的漁船,分為3檔,對不帶制冷系統漁船的補助明顯低于帶制冷設備漁船的補助,差額從15萬元到40萬元不等;而對40米以上的漁船,政策明確規定,對于不帶制冷系統的漁船無補助,而對帶制冷設備的每艘船按照船長分檔,補助金額從250萬元到400萬元不等。
這個補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漁民安裝和升級制冷設備的后顧之憂,“用補助的錢安裝制冷設備足夠了,還會有剩余,漁民非常高興。”肖榮說。
現有政策不利船舶與設備匹配?
據肖榮介紹,目前盛榮公司接到的訂單多為30~65米的漁船配套制冷設備。
30米級漁船適用的補助標準為:30~33米的鋼制漁船,如果不帶制冷設備,每艘船補助75萬元;帶制冷設備的每艘船補助90萬元。該類船制冷設備的成本主要包括新裝的保鮮設備以及發電機組更新費用,兩項成本加起來基本上能夠與補助的15萬元差價持平。
當然,從岸上買冰保鮮漁獲的傳統還會持續下去,對于相當一部分在近海捕撈的漁民來說,由于捕魚量不大,捕魚周期不長,岸上買冰保鮮還是更為劃算。“對于10~20米的小漁船,增加發電機組、1噸制冰機和保鮮機的總成本在10萬元左右,但是很多船可能每天用不上1噸的冰,制冷設備能力有剩余。”肖榮介紹說,按照補助政策,12~15米的小船,無論是否安裝制冷設備,國家均補助10萬元,于是很多漁民就選擇不裝了。
肖榮表示,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漁船升級改造補助政策的東風,但是當前政策僅按照船長和是否安裝制冷設備來劃分補助等級,而對安裝什么型號和功率的設備沒有設定標準。這樣一來,安裝最便宜的制冷設備就最合算了。這可能導致一種奇怪的現象出現,那就是本來需要更強制冰能力制冷設備的漁船最后卻選擇了低功率、低價格的制冷設備。他建議國家對不同船型對應配套制冷設備的型號、制冰能力等有明確的規定,讓好政策真正起到合理配置的作用,從而不僅促進我國漁業的健康發展,而且讓漁船制冷設備行業能更有針對性地營銷,并拓展“向上”的空間。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