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半年度報告》。
公告披露,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船舶)2024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60.17億元,同比增長17.99%,其中船舶造修及海洋工程業務營業收入344.46億元,同比增長22.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4.12億元,同比增長155.3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1.98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經營接單訂單結構進一步升級優化
上半年,共承接民品船舶訂單109艘/855.77萬載重噸/684.25億元,噸位數同比增長 38.21%;修船業務承接 190 艘/11.74 億元;應用產業承接合同金額 11.79 億元。
新接船舶訂單中,主要有油船35艘,散貨船31艘,液化氣船18艘,PCTC船14艘,集裝箱船
10艘;綠色船型占比超50%,中高端船型占比超70%,批量化訂單占比超70%。截至2024年6月底,累計手持民品船舶訂單322艘/2362.18萬載重噸/1996.39億元;修船訂單98 艘/11.61億元,海工裝備合同訂單金額16.36億元,應用產業合同訂單金額13.07億元。
生產管理交船節奏進一步提速上量
產能利用率進一步提升,中國船舶上半年完工交付民品船舶48艘/403.45萬載重噸,較上年同期多交付10艘,噸位數完成年計劃的59.87%,同比增長3.20%;修理完工船舶149艘/11.12億元,金額完成年度計劃的54.24%;交付應用產業設備產值7.87億元;交付海工裝備1600噸自升自航式風電安裝平臺。
交付的船舶中,主要有集裝箱船19艘,散貨船9艘,油船6艘,液化氣船5艘,PCTC船4艘。其中,江南造船順利交付8萬立方米LNG船,打通了中型LNG船建造技術、工藝、管理流程,為大型LNG系列船建造節律打好基礎;PCTC系列船首次實現主機、LNG圍護供氣系統、通道設備系統等核心設備國產化,同時首次實現“雙試合一”技術突破,開創了系列船建造模式提速的先河。外高橋造船二號郵輪進展順利,實現入塢搭載重要節點;明星產品7000TEU集裝箱船實現連續快速交付,船塢、碼頭周期不斷刷新該公司紀錄。廣船國際順利交付我國自主設計的新一代“極地”號破冰調查船,可以滿足更加多層次的科考任務需求。中船澄西自主研發、優化設計的全新一代綠色船型8.88萬噸散貨船,其快速性、油耗、艙容等經濟性指標在同類船型中達到先進或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船舶新質生產力進一步強化發展
2024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完成專利申請937項,其中發明專利843項;授權專利236項,獲得科技進步獎41項。
江南造船自主研發的國內首個配置了船用碳捕捉及存儲系統(OCCS)的新型低碳排放17.5萬方LNG運輸船方案獲得船級社原則性認可(AiP)證書,可減少約25%的二氧化碳排放;推出的B型艙低溫圍護系統(BrilliancEII)ULEC巨型乙烷運輸船方案獲得船級社AiP證書,同時以BrilliancE技術首創性地完成了超大型乙烷運輸船(VLEC)的設計與建造工作,突破超大型乙烷乙烯運輸船研制關鍵技術。
外高橋造船被工信部、財政部確立為國產郵輪示范工程牽頭單位;主編的兩項國家標準獲批發布、自主研發的10400箱甲醇雙燃料大型集裝箱船獲船級社AiP證書;實現11.4萬噸阿芙拉型油輪機艙單元三維數字模型進車間的突破。
廣船國際中型豪華郵輪自主研發取得實質性成果,具備接單條件;完成極地甲醇運輸船、極地散貨船、極地箱船等初步設計,極地船研發處于國內領先地位;獨立自主研發的綠色智能MR船獲取4型8艘船訂單,超大型液氨運輸船(VLAC)船順利獲得船級社(AIP)證書。
中船澄西加速推進自研船型優化迭代,進一步豐富了8.88萬噸散貨船型甲醇、氨燃料等綠色船舶方案;推進自卸船的船型研發和詳細設計工作,加快產品高端化轉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