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報》近日報道,隨著韓國本土船企持續進軍美國市場,業界對此既期待又擔憂。根據早前達成的韓美造船合作協議,預計韓國船企的商船訂單及美國海軍艦艇維修、保養和大修(MRO)業務將有所增加。然而,考慮到美國勞動力成本遠高于東南亞國家,韓國造船業已出現擔憂。
HD現代重工、三星重工、韓華海洋等韓國主要造船企業正在積極拓展美國市場。
去年年底,韓華集團完成收購美國費城造船廠并更名為韓華費城造船廠,由旗下子公司韓華海洋和韓華系統共同持股;HD現代重工正與美國私募股權基金Cerberus Capital合作推進收購美國本土造船廠。三星重工雖未設立特殊船舶部門,但已經與美國Vigor Marine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共享船廠現代化改造與運營技術。
目前,韓國三大船企已經全部啟動相關工作,以推進韓美造船合作項目——“讓美國造船業重新偉大”(MASGA),助力美國重建本土造船生態系統。
美國已設定目標,計劃到2034年前將商船規模擴大至250艘,海軍艦艇MRO市場的年規模預計超140億美元。隨著造船合作加強,韓國有望從美國獲得更多訂單。不過,由于美國《瓊斯法案》等造船業保護法規的限制,韓國船企必須通過“本土化布局”才能進軍美國市場。
然而,鑒于韓國造船業建立海外生產基地屢屢受挫,有分析認為,進軍美國市場存在較高風險。尤其是,美國勞動力成本較高,其高成本結構與韓國此前進入的其他國家截然不同。
以韓華費城造船廠為例,該船廠工人的基本時薪范圍為25美元至45美元(約合人民幣178元至321元),即使是工資最低的學徒工,年薪也超過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6萬元),且薪資每半年調整一次。因此,若造船效率無法提升或造船業遭遇經濟衰退,船廠維持高薪結構將面臨挑戰。
回溯過往案例,三星重工于2006年與ATLANTICO財團簽署全面合作協議后,在巴西蘇阿佩(Suape)地區設立船廠。憑借巴西企業的新訂單,該船廠曾創下約4.5萬億韓元的累積訂單。
不久后,由于造船技術轉讓困難,致使船廠多次發生延期交船。另有報道稱,因巴西本土船廠的造船技術欠佳,部分已建成交付的油輪啟航后不久便因傾斜返航。最終三星重工因經營困境,在六年后(2012年)撤出巴西市場。
韓華海洋(原大宇造船海洋)也曾發生類似問題。在大宇造船海洋時期,這家韓國船企曾于1997年在羅馬尼亞曼加利亞(Mangalia)設立船廠,巔峰時期的訂單價值高達20億美元。
然而,因原材料采購困難及造船業低迷導致低價訂單激增,羅馬尼亞Mangalia船廠經營陷入困境,最終于2018年被荷蘭達門造船收購。該船廠目前正處于風口浪尖,由于長期無法承接新船訂單,且達門造船與羅馬尼亞政府合作破裂,已進入破產階段。
另一家韓國中型船企HJ重工(原韓進重工)同樣有過海外失利經歷。2009年,當時的韓進重工斥資2萬億韓元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建成船廠,但于2019年出售。韓進重工曾依托蘇比克低成本船廠專注商船建造,訂單量一度躍居全球第十,但終究未能抵御2014年開始的造船業衰退而被迫出售。
韓國造船業界認為,類似的試錯過程在美國市場同樣可能重演。美國造船生態系統已趨于惡化,技術轉移面臨高風險,且技術工人短缺問題突出。此外,造船業受經濟趨勢影響顯著,若無法持續獲得訂單,將面臨經營困境。
為應對市場低迷風險,韓國企業計劃以最保守方式擴大對美投資。持續獲取訂單對回收投資利潤至關重要,因此將根據美國海軍市場的開放程度推進投資。
韓國造船業預測,到2034年美國海軍艦艇整體市場規模將達502萬億韓元(約3.7萬億美元),預計韓國船企可爭取到的訂單規模約為21萬億韓元(約154億美元)。目前可參與項目包括小型水面作戰艦艇、后勤支援艦及作戰補給艦。韓國船企預計,預計通過在美國設立本土船廠的方式,可拓展至潛艇及大型作戰艦艇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