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畢業即失業在歷史上直到今天其實一直存在的,有人說,在包分配的年代沒有失業一說,其實也僅限于1980年代初期,隱性失業一直是大量存在的,在辦公室一張報紙、一杯茶等下班,拿著象征性的工資,其實這就是隱性失業,持續下去,難免下崗厄運。
由于最早的航海學校上海廣方言館以及船政學堂都是半途停止辦學,加上清政府放開東北豆類運輸禁令,使得同治年間數年內上海地區數千艘沙船近乎全部報廢,因為生意都被輪船搶去了,木質帆船有一年不保養營運,很快就朽壞掉了,傳統航海技法近于失傳以致于近代很多人懷疑,中國曾有過那么輝煌的航海歷史嗎?
那時中國是多么文化自信啊,英語、法語就是一種方言,學習外文以及技術的學堂,就叫方言館,當然,那時的一批科學家水平也實在了得,比如上海周浦人賈步緯,廣東南海人鄒伯奇都是與航海有關的了不起科學家。南海縣真是個奇怪的地方,不僅出康有為,陳公博,詹天佑,還出陳啟沅,鄒伯奇,黃飛鴻,葉問這樣的奇才。
但晚清中國的航海教育沒有根上世界的步伐,包括國有企業招商局在內,幾乎所有的輪船上的高級海員職位都被外國人把持著,學航海的,就業非常不容易,在民國初年,新成立的吳淞商船學校畢業生就因為無處就業而停辦多年。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后,吳淞商船學校辦不下去了,學生沈繩一找到教務長郭遠振家,想請他介紹上船實習,結果被郭教務長一口回絕,并推出門去,可見世態炎涼。
那時政府一直關注著學生就業的,時常伸溫情的手。比如1936年9月9日,有一個交通部訓令,全文如下:
令上海輪船業同業公會,
查關于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畢業學生,應由各商輪公司盡量任用,經通飭知照在案。茲查該校歷屆畢業學生尚未就業者計有十七名,各商輪公司遇有船員出缺,務應盡先任用該項學生,以副本部設立該校培植航才之意。除分令外,合行抄發名單一紙,令仰知照。
此令
計附抄名單一紙
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歷屆畢業學生尚未就業者名單:
駕駛科:
顧懷毅 牟守信 周孝達 林良濤 茆禮賢 馮仁 湯鎮瀛 楊昭福 劉家驥 盧良驥
輪機科:
汪闖潮 沙衡 查譓 趙叔翼 鄭昌祚 聶熹光 龔棣輝
可見
民國時代的交通部,為了學生的就業,還是以商量的口吻,近乎央求企業盡可能地雇傭大學生。
民國時代辦個航海學校真是不容易,是在中國籍船舶噸稅基礎上加收三成用于辦吳淞商船學校的,并成立了保管委員會,專款專用,即便如此,各地航運公司還是反彈激烈,與交通部來往公文連篇累牘,讀來很有意思。上海航業同業公會主席虞洽卿在1932年3月5日給交通部的呈文中就提出應該仿照“
英國前例就船設校,豈僅名實允符,開支較省而教訓練習之可一氣呵成,成尤為事半功倍蓋所習既為專藝,本不必勉徇同流所期,又在適用更應注重實際,敬能如是庶不負大部樂育人材之美意,航商節縮輸將之苦心至對于將來應行變更之辦法容再另具條陳呈候”。
花舉國之力培育出來的大學生又不能就業,難怪交通部也坐不住了。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盡管校名是專科,其實是實實在在的大學,畢業生可以直接進麻省理工(MIT)讀研究生的,正因其輝煌,無論大連海事大學還是上海海事大學,談校史,近乎只談吳淞商船學校,而忽略了稅專海事班、東北航專、福建航專。
這帶來了未必正確的傳統,航海教育更注重實踐,過于強調大學教育是值得商榷的,異化到今天,畢業生除了做選擇題,近乎什么都不會,VHF依舊拿不起來!
想來民國時真是萬惡的舊社會!不會多罰點款,征收點港建費?不會下紙命令,每條船都設置一個實習三副、實習三管輪崗位嗎?看看,還是現在聰明人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