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貿易經濟體之一,國際貿易蓬勃興旺,港口效率卓越,船東、貨主及貿易商云集。
航運是香港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但海運及港口業是競爭劇烈的全球性業務,國際貿易和全球經濟格局瞬息萬變,為香港海運業界帶來嶄新的機遇和挑戰。
萬利輪船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香港船東會主席顧之灝指出:“全球經濟與政治環境日趨復雜,面對多元及創新經濟發展的新形勢,香港本身傳統優勢以及香港航運業的傳統優勢都相對減弱。我們必須加快轉型升級,配合新的航運貿易格局。”
香港船東會是全球最大的海運協會之一。截至2021年12月,其會員擁有、管理或營運的船舶總噸位超過2.12億載重噸。“目前,香港船東會正積極參與國際航運業界與內地業界有關碳達峰及碳中和以及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和船舶使用清潔能源的討論,包括科技創新驅動行業轉型升級,及其他相關的智能船舶和綠色船舶的探索使用。”顧之灝表示。
在他看來,香港航運業界可以好好把握全球外貿創新發展的機遇,推進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科技的發展,以及在航運方面的應用,加快數字化和綠色轉型步伐。
為進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及推動高增值海運服務,香港海運港口局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推動“智慧港口”發展的具體方案,包括建立數碼化系統,有助于便利碼頭營運商及相關業界人士溝通和存取資料,進一步提升港口效率和減少貨物處理時間及成本。
數字航運:科技驅動航運業轉型
航運業上一次重大變革之一是50年前的集裝箱標準化應用。大數據運用改變了傳統的商業模式、傳統的決策模型和行業競爭態勢,將助推下一次的重大變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已滲透進船舶、港口、水運、物流等航運產業的方方面面。
“確實,大數據運用是越來越普及。我們船隊現在的數據系統,主要是24小時監察船舶的性能表現,提高預測每條船所需要零件的準確度,減少機械故障、結合航行計劃和氣象的實時數據進行計算,為船長提供航線和航速的建議等。”顧之灝表示。
數字航運是全球航運業發展的方向,產業布局由淺入深,正在向著智能化方向延伸。2021年3月,GSBN(Global Shipping Business Network,全球航運業務網絡聯盟)正式在香港成立。GSBN是獨立的、非營利的技術聯盟,旨在通過構建區塊鏈技術賦能的操作系統,重新定義全球貿易,促進全球航運向數字化邁進。聯盟最初由 8家全球知名航運業龍頭企業聯合創建,聯合創始人的總業務量占全球集裝箱處理量的三分之一。
“現今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很難想象整個航運業仍然十分依賴紙質文件,由于行業的鏈條非常長,涉及眾多的持份者如船主、貨主、貨代、港口等,大量的協調溝通工作都通過郵件、電話的形式進行,從而迫切需要進行數碼化,并在整個流程的不同環節實現標準化。”GSBN首席執行官陳斯嘉表示。
目前,聯盟已經推出“無紙化放貨” (Cargo Release),伴隨著紙質單證的取消,大大簡化了數據交換方式,節約了各方之間的操作時間,將進口貨物單證手續辦理完成時間從幾天縮短到幾個小時以內。“無紙化放貨”為客戶提供了一種無紙化、高效和透明的解決方案,將進口口岸鏈條上的航運公司、收貨人、代理和碼頭等各方都連接起來。
新冠疫情為航運業數碼化按下了“快進鍵”。拓維集團(Caravel Group)首席運營官Angad Banga坦言:“毋庸置疑,航運業的數碼化趨勢在過去一年明顯提速,這與新冠疫情有很大關系。當下航運業正面臨巨大的挑戰,而科技為應對一些挑戰發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比如,改善對船員的心理健康支援,提前預測風險事件,監測碳排放等。”
“我們很樂意見到特區政府明確提出多項舉措來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包括建設智慧港口,在航運業推動自動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的應用。事實上,特區政府已經設立了3億港元的資助計劃,鼓勵物流行業使用數碼科技提升生產力。”Angad Banga說。
拓維集團旗下的Fleet Management Limited(FML),在27年的發展中,已經成長為全球最大的獨立第三方船舶管理公司之一。公司自主開發的數字化船舶管理系統PARIS(Planning and Reporting Infrastructure for Ship),包含多個產品和服務,為船主提供實時數據,更加關注船舶的運行情況及其工作性能。
在招商輪船總經理王永新看來,“大宗商品貿易運輸產業鏈條長、環節多、參與方眾多,管理成本高、業務流程復雜、協同效率低,企業之間信息相互孤立,缺乏統一的信息調配機制。”
為此,去年招商輪船研發的面向全球大宗貨物貿運的數字生態聯盟——“絲路云鏈”平臺(BRITC)區塊鏈平臺正式發布。王永新透露,目前“絲路云鏈”平臺第一批基礎應用,如“云鏈”海運服務平臺,“云鏈”單證合同體系以及“云鏈”供應鏈信息服務等功能已經完成相關建設,并以國際鐵礦石海運運輸開展實際試點,與相關貿易方、海運承運方、港口運營商以及代理公司等,已進行了租船運輸、貨物跟蹤、口岸協同、港口作業等業務場景的實際應用驗證。
“航運脫碳”大潮:行動迫在眉睫
船舶運輸約占全球貿易總量的80%,約占全球溫室氣體 (GHG) 排放量的3%。2020年全球航運業排放約8.1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2.4%。努力減少碳排放量仍然是航運業各方所需面對的核心問題。為此,國際海事組織 (IMO) 2018年通過了一項初步的溫室氣體戰略,目標是到2050年將國際航運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至少減至 2008年的50%。
為實現這一目標,各國航運界紛紛加入“脫碳”大潮。總部位于香港的干散貨船東和運營商太平洋航運行政總裁Martin Fruergaard坦言,這為航運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很大挑戰。“(脫碳)是正確的事,從長遠來看,這是行業必然的趨勢。我們正在研究讓現有的船隊以最佳的方式運營,率先行動讓我們可以在競爭中得以保持優勢。”
他指出,航運業實現完全碳中和的長遠目標,需要大規模生產綠色燃料、建立全球綠色燃料加油物流及開發零排放遠洋貨船。據了解,太平洋航運于2021年11月宣布,正在推行一項全面計劃,以繼續逐步降低其自有船隊的實際碳排放強度,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船隊全面脫碳。
香港老牌航運企業華光第三代掌門人、執行董事長趙式慶表示:“隨著環保理念日漸深入,很多環保新規的出現,2020年-2030年是航運業以及整個世界經濟的生產模式轉型的核心十年。這十年對于未來新船的設計,包括新的動力等各方面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巨大。對于船廠和航運公司來說,在老船必須被淘汰但又沒有太多的訂單的前提下,行業本身就會有一個新周期的出現,疫情把這個周期加快了。”
作為一家有著70年歷史的香港老牌航運企業,華光亦在積極尋求“脫碳”方案。
趙式慶透露,根據全球出臺的環保政策和硬性指標,華光已經率先對旗下的現有船隊做了非常仔細的分析,“對于一些比較老的船要達標,到底我們能采取哪些措施。同時,我們已經主動跟一些船廠、船級社在尋求方案,如何優化碳排放,以及站在前瞻性的角度去探索未來的船型,希望我們的船在這個越來越嚴峻的條規底下能運作。另外,為了更有效去探索未來船型,我們已經準備了一個投資平臺,做下一代新型環保船舶的投資。”
國際航運全面脫碳迫在眉睫。顧之灝強調,脫碳綠色發展是香港航運的未來發展主題之一,會構建未來十年航運發展的新局面。
“香港航運業經歷了多次大風大浪的考驗,我們也將一如既往,迎接未來的挑戰。香港船東會在不同的論壇和平臺,積極參與有關環境和技術議題的討論,包括減排脫碳、全球限硫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歐盟排放交易計劃、國際海事組織2050年零排放目標等等。這些熱點話題都對香港航運提出了新的挑戰。業界必須積極應對,早日在技術和財務等方方面面都做好準備。”他說道。
作為國際航運中心,香港一直通過不同措施推動綠色港口發展,并鼓勵業界采用更多可持續的航運措施。特區政府致力確保本地法例符合國際海事組織有關環境保護的最新要求,也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協同改善區域空氣質量。此外,積極推動遠洋船舶使用潔凈能源,例如探討在香港提供液化天然氣給遠洋船使用的具體方法,以吸引更多使用液化天然氣的遠洋船停泊香港進行補給。
“過去幾年中,工銀租賃十分重視對航運業、造船業的去碳化支持,目前工銀租賃的資產結構中新能源動力新設計船型占比越來越高,支持LNG運輸船近40艘,與客戶企業一起探討推動清潔能源的利用以及應用推廣。提供綠色金融服務,是國有金融租賃企業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工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海事業務航運金融部主管趙闊表示,“我們支持航運企業和造船企業積極探索LNG、甲醇以及氨和氫等新型船用燃料,也希望能源企業提出更多有建設性的思路。同時,應用智慧科技,發展智能船舶也是未來船舶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為大灣區合作貢獻“香港方案”
“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顯示未來香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其既有優勢亦將獲得充分發揮,為業界打下一支強心針。
同時,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發展不斷提速,廣闊的大灣區腹地可望為未來香港航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隨著現代貨運物流體系和多式聯運的發展,香港在大灣區的現代物流體系中也可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趙闊表示,香港航運界可以利用香港覆蓋面廣的國際化航線等優勢,加上興建中的高端物流中心和專業的物流管理技術,配合生產鏈向高價貨物轉型,促進大灣區內水陸空多式聯運和高增值物流的發展。同時,配合國家的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策略,發揮區域中轉樞紐港角色,與大灣區內地各市共建世界級港口群,推動航運及物流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在趙式慶看來,“最近十年,世界航運業正處于大轉型的轉折點上。一方面有環保新規,另一方面是數字化,這兩方面都脫離不開新技術、新能源,這些都是大灣區的優勢所在。香港作為國際化的大城市,跟世界是聯動的,利用大灣區尤其是香港、深圳、廣州等城市原有的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從航運的角度,重新構建一個新的生態鏈條。”
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趨勢和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應用,將深刻改變航運業的發展格局和經營管理模式,行業規則將隨之變革,形成新體制、新機制、新規則。
王永新指出,在打造大灣區“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的定位下,香港、大灣區內地城市應強化溝通交流,抓住大灣區“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優化區域創新環境”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為行業創新貢獻“香港方案”。
香港投資推廣署一直積極鼓勵有意于香港設立公司或拓展業務的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業務發展的首要據點。從業務籌劃以至實施擴展各個階段,免費提供專業意見及支持服務。香港投資推廣署亦與香港科技園、香港數碼港等緊密溝通,為企業提供香港最新創科平臺信息。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