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在南京海事局的維護保障下,新加坡籍“艾奧尼克”輪從南京港新生圩港區緩緩開出,漂洋過海前往巴西。這是南京首艘吃水達到11.6米的出口船舶,標志著南京港出港船舶吃水標準也從11.36米提升至11.6米,在南京加快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在新生圩港區,記者眼前的藍白色“艾奧尼克”輪正停泊在碼頭,等待引導起錨。中鋼船代工作人員介紹,該船長229米,寬32.26米,共裝載來自安徽、湖北、江蘇三省的化肥5.7萬噸。
從南京港出口吃水深度11.6米的貨輪,這還是第一次。而今年1月15日,從巴西始發的運糧船——“阿爾法發現”輪停泊南京港,率先以11.6米吃水深度刷新了開埠以來進港船舶最大吃水紀錄。一進一出,南京港完成了深水港的又一次升級。
南京海事局指揮中心副主任楊朝暉告訴記者,自南京市啟動進出南京港船舶吃水提升工作以來,南京海事局積極開展11.6米吃水船舶進出南京港實船試驗工作。1月15日以來,已先后保障5艘11.6米吃水船舶安全靠泊南京港。

9點一過,隨著碼頭工人將纜繩從纜樁上解開,大船在引導船引導下,緩緩駛離南京港。據介紹,為了保障“艾奧尼克”安全出口,開航前,南京海事局組織執法人員對船舶關鍵性設備實施安全檢查,協調南京引航站資深引航員實施引航。開航后,南京海事局還抽派專人隨船,協調長江下游沿線海事部門實施全程跟蹤維護,調派南京港集團拖輪全程吊尾隨船至江陰。通過全要素水上“大交管”信息化系統,輔助船舶決策。
吃水深度11.6米大輪的出港,再次展示了南京港作為江海轉運主樞紐港的輻射力和競爭力。據介紹,雖然只是提升了0.24米吃水深度,卻可多裝近2000噸化肥。根據測算,每年可為腹地企業節省物流成本約2000萬元。
2018年,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線貫通,南京航道水深從10.5米提高到12.5米。至此,通航海輪從3萬噸級提高到5萬噸級,10萬噸級海輪可減載抵達,南京港由“河港”變為“海港”。

南京港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唯一實現水鐵聯運無縫對接的港口,是我國南北交通和江海運輸、水陸換裝、水水中轉的重要樞紐。記者從南京海事部門了解到,11.6米吃水船舶實現在南京港常態化靠離泊,不僅顯著增強了南京港的硬實力,同時為南京進出口貿易提供了強大的物流支撐,有力促進南京經濟的外向型發展,提升南京創匯能力。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向“深”挖潛,加快推動進出南京港船舶最大吃水11.8米的突破。
今年3月,《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南京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正式發布,南京提出了近期和遠期2個目標。到2030年,我市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南京港貨物吞吐量將從目前的約3億噸提升到3.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500萬標箱;到2035年,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要素集聚、創新高效”的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南京港貨物吞吐量達到4億噸。
來源: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