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訂單接不了,日本造船業深陷產能困境

    在全球船舶需求激增的造船熱潮中,日本造船業卻未能從本輪繁榮期獲益。受船廠產能限制,日本4月份的出口船舶量同比下降30%以上。日本業內人士稱,該國造船業正面臨嚴重危機。

    根據日本船舶出口商協會16日發布的數據,今年4月,日本船企的出口船舶訂單量僅約62萬總噸(GT),較去年同期的約92萬GT下降約32%。以4月末為基準,日本船企手持訂單量為2950萬GT,相當于約3.7年的工作量。日本造船業對此解釋為,由于日本船廠未來幾年的交船期已經排滿,因此錯失了許多新訂單。

    日本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出口船舶占比下降,但日本船企正在環保型船舶等高附加值領域獲得競爭優勢,商船需求也隨著應對環境規制和新興經濟體日益增長的物流需求而擴大。例如,日本主要船廠日本造船聯合(JMU)在2024財年(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5.4倍,達到19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9.9億元),創歷史新高;訂單總額為7202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58.3億元),創歷史新高。

    日本船用發動機巨頭Mitsui E&S也表示,其船舶推進系統訂單同比增加1.4倍,達到2129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06億元)。

    盡管日本船企業績表現尚可,但日本業內普遍擔心船廠產能嚴重不足。日本造船業內人士表示:“全球造船需求強勁,但日本船廠卻無法滿足需求。產能限制是阻礙造船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

    《日經亞洲》報道稱,全球造船市場已在迅速重塑。截至2023年,中國船企占全球新造船市場的48.9%,居于主導地位,韓國占28.5%,日本占15.6%。2024年全球新訂單中,中國以69%的份額遙遙領先,韓國以15%的份額緊隨其后,而日本則明顯下降,僅占7%。

    日本作為能源和糧食自給率較低的海洋國家,造船業與國家安全問題直接相關聯。雖然日本船企的造船技術仍然具有競爭力,但由于過去一系列船企倒閉重組和產能削減,日本船企并未享受到新一輪造船繁榮的勝利果實。

    為解決造船業困境,日本業界正在尋找逆轉契機。今年4月,Mitsui E&S將旗下商船設計與開發公司出售給常石造船,以實施精選和聚焦戰略。同時,Mitsui E&S還在加快聯合開發下一代環保型船舶,如不產生二氧化碳排放的環保型船舶——氨燃料船。此外,日本船東正在日本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致力于成為全球第一的環保型航運公司。

    《日本經濟新聞》也指出:“中國和韓國正在發展先進造船技術,如果日本在技術開發和訂單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就可能失去優勢。”

    除通過確保技術競爭力來尋求生存戰略外,另一方面,日本政府正試圖在與美國的關稅談判中將該國造船技術作為一張外交牌,表示愿意提供技術支持和修船能力。如果通過技術合作和提供艦艇維護能力使美日造船合作成為現實,那么這將符合日本造船業的發展戰略。

    然而,日本業界部分人士對這一談判籌碼持消極情緒,以美國勞動力成本高、供應鏈薄弱為由,對投資美國仍持謹慎態度。

    本站文章如未標明來源,均為本站編譯、編輯或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龍de船人”,違者必究。

    為您推薦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