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中國國內“民營造船第一股”——松發股份披露了完成重大資產重組后的首份定期報告。據《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上半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67978.91萬元,同比增長315.49%;實現利潤總額87772.34萬元,同比增長16156.55%;實現歸母凈利潤64709.97萬元,扣非凈利潤11578.55萬元,均實現大幅扭虧為盈,盈利能力實現根本性改善。
恒力重工2025年上半年實際實現凈利潤72163.99萬元、扣非凈利潤65929.03萬元;其中,本年期初至合并日實現凈利潤52279.08萬元,根據法規計入松發股份合并報表非經常性損益。
對比陶瓷資產業務2024年虧損的困境,這一根本性逆襲得益于一場堪稱典范的重大資產重組:松發股份毅然告別傳統日用陶瓷制造領域,“卸舊甲、換新裝”,將承載著中國高端制造雄心的船舶及高端裝備資產——恒力重工整體注入。此次重組是“并購六條”政策實施以來首宗獲批的上市公司跨界并購案例,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了新范式。
松發股份重組成效立竿見影。從公告內容看,業績能夠實現大幅增長的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2025年資產重組實施完成后新并表的造船業務盈利能力顯著增強,大幅提升并增厚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與業績表現。
恒力重工“海洋工廠”已全部投產,“未來工廠”產能逐步釋放,屆時將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配套最完備的造船基地。另一方面是得益于船舶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環保法規與政策持續收緊、全球海運貿易量穩步增長等多重因素的共同推動,船舶市場需求迅速增長并持續擴大。
與此同時,松發股份經營管理層在市場承攬、生產經營和研發創新等全環節協同發力,打造全船型接單能力、提升全流程管控能力和加強全方位創新能力,多舉并措使得公司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目前,該公司手持訂單量和新簽訂單數量均位居全球大型遠洋船舶制造商前列,生產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為該公司未來業績持續、穩定增長夯實信心。
隨著“未來工廠”項目的全面投產,恒力重工鋼材年加工量將達到230萬噸左右,可實現各類型船舶同步建造。船用發動機年生產量180臺左右,覆蓋 LNG、LPG、甲醇、氨四種類型的雙燃料發動機。恒力重工年產值將突破700億元。
恒力重工的快速崛起,既是“恒力速度”的生動詮釋,也是中國船舶工業邁向高質量和綠色轉型的鮮明縮影。通過持續深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國際化創新,恒力重工正不斷重塑中國造船業的發展路徑與全球競爭格局。隨著“恒力力量”的持續匯聚,它不僅推動中國向造船強國堅實邁進,更將為全球航運綠色低碳轉型注入強勁的“中國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