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午8時,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為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生產的配套錨絞機、舵機終于從武漢運抵中船澄西公司碼頭,將配套在中船澄西建造的22號81200噸散貨船上。
據介紹,22號81200噸散貨船是中船澄西今年上半年計劃交付的最后一艘新造船,也是該公司迄今為止建造的所有82000噸系列散貨船中關鍵建造總周期最短的一艘。根據要求,該船必須在共同結構規范(HCSR)生效即2020年7月1日前完工交付,否則船廠就會因不符合規范承受巨大損失,甚至面臨棄船風險。“該船建造原本就時間緊、任務重,再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該船的建造和交付蒙上了重重的陰影。”中船澄西相關負責人介紹,更為緊急的是,該船很多設備來自武漢的配套企業,而疫情的爆發使武漢當地的生產、物流都陷入了“停擺”的狀態。面對肆虐疫情按下的“暫停鍵”,如何破局、沖出重圍是橫亙在船廠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中船澄西方面介紹,面對疫情帶來的沖擊,該公司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并及時在全公司開展生存發展大討論,發動全體干部員工集思廣益,共闖難關。中船澄西將22號81200噸散貨船建造列為今年造船的重點項目,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下設工程、船體、造安、職能四個黨小組,通過重點工程來檢驗和錘煉黨性,以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帶動全體干部員工,為全面完成22號81200噸散貨船建造任務而努力奮斗。
2月29日,22號81200噸散貨船開始船臺搭載,船臺攻堅戰就此打響。但是,要保證船臺搭載節奏、同步實現全船貫通,必須保證錨絞機液壓單元以及舵機按時進艙。因此,錨絞機、舵機能否及時運達,就成了能否打贏船臺周期保衛戰的“勝負手”。
對于22號81200噸散貨船錨絞機、舵機的供貨問題,中船澄西早在春節前就組織相關人員赴武漢船機完成了驗收,原本約定春節后上班一周內發貨。然而,由于武漢疫情持續發酵,當地企業復工復產的計劃一再推遲,船配設備供貨開始變得遙遙無期:
2月10日,武漢船機反饋,計劃復工時間為2月14日;
2月12日,武漢船機反饋,計劃復工時間推遲到2月20日;
2月17日,武漢船機表示5月份之前交貨的設備,預期延期2個月交貨;
2月20日,武漢船機反饋,復工時間推遲到3月11日,同時告知應防疫指揮部要求,除防疫特殊車輛以外,其他車輛一律禁止通行。即使3月11日能夠如期復工,此時距離錨絞機、舵機最晚納期也只剩下了10天左右。
針對疫情造成的不可抗力,中船澄西各部門精誠合作,協力攻堅,共克時艱:物資部在第一時間作出研判,將其作為重大風險通報企劃部,同時提出該船錨絞機、舵機交貨問題需請中國船舶集團幫助協調;2月21日,中船澄西向武漢船機發出提供發貨計劃的函;2月24日,武漢船機告知驗收意見基本整改結束,只剩油漆待做;2月25日,中船澄西領導牽頭生產管理部、造船事業部,再次懇請中國船舶集團協調武漢船機發貨問題;3月2日,中船澄西向武漢船機提出,如果整體發貨有問題,可以考慮先發急需的附件。武漢船機回復附件已經在倉庫,但由于交通管控,無法發貨。
錨絞機、舵機供貨似乎又陷入了僵局。
中船澄西方面表示,該批設備的供應得到了中國船舶集團的關心幫助,該集團先將該設備納期作為特急項目,并于3月6日反饋預計錨絞機3月20日發貨,舵機3月30日發貨。在收到中國船舶集團回復后,中船澄西于第一時間與武漢船機探討發貨方式問題。在中國船舶集團船舶海工部、動力機電部、中船物流的鼎力支持下,經過多方共同努力和綜合考慮,從汽運、火車、船運等運輸方式中最終選擇了船運。3月13日下午,武漢船機回復,確定采用船運方式發運,預計裝貨船3月15日晚到碼頭;3月16日,武漢船機反饋裝貨預計到3月17日上午結束。
在供需雙方的精心策劃下,3月17日下午2點13分,裝載著22號81200噸散貨船2臺錨機和6臺絞車的“巍森23”號正式從武漢開船。在中船澄西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組織指揮下,生產管理部、修船事業部、造船事業部立即行動,協調船舶到港防疫、船舶靠港海事申報、船舶靠碼頭以及卸貨事宜,一切工作都顯得有條不紊……
經過連續40多個小時的航行,3月20日上午8點,“巍森23”號順利抵達澄西碼頭,途中按要求未曾停靠任何港口。“隨著貨輪的安全停靠,多少顆為之掛念的心忽如一夜春風!”中船澄西方面介紹,當時,早已等待在碼頭上的起重工們身著防護服,在采取嚴格的消殺措施后,迅速進行麻利的吊裝、迅速進行安全的設備轉移、迅速進行穩妥的設備清點……各個環節一氣呵成,整個卸貨工作只用了2個小時就順利完成,確保貨輪以最短的時間停靠,最快的時間離港。
來源:中國船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