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印媒所稱的“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目前已進行了一連串海試。對海試的結果,眾說紛紜。
印媒稱海試“增強了信心”,并援引相關消息稱“維克蘭特”號航母將在2022年8月交付使用。外界對印度航母海試的結果看法則有些不同,有西方航母專家甚至據此質疑,認為“很難說如今的‘維克蘭特’號是在駛向交付,還是只在駛向8月。”
那么,印度為何會力推“航母國產化”?該國的航母建造水平與進程如何?如果能夠按計劃交付的話,那么,即將交付的“維克蘭特”號戰力怎樣?請看相關解讀——
長期使用航母催生“國產航母”計劃
印度是二戰后亞洲第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
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得后者在二戰期間建造的“大力神”號航母,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后,將其命名為“維克蘭特”號,于1961年正式列裝印度海軍。
印度的第一艘“維克蘭特”號屬于小型航母,最初使用英國第一代“海鷹”噴氣式戰斗機作為艦載機,1983年用“海鷂”垂直起降戰斗機取代了“海鷹”。
印度還成為當時亞洲唯一擁有雙航母的國家。1986年,印度從英國手里買下了參加過馬島戰爭的“競技神”號航母。對其進行改造后,“競技神”號被印度更名為“維拉特”號,1987年加入印度海軍,成為其西部艦隊的旗艦。
“維拉特”號標準排水量24000噸,同樣屬于小型航母,列裝后經歷過多次大修、改裝和升級,使用“海鷂”垂直起降戰斗機為艦載機。
1997年,由英國“大力神”號航母改裝而來的“維克蘭特”號因服役年限過長而退役。那時,印度海軍只剩下“維拉特”號一艘航母煢煢孑立。1999年1月,力圖維持雙航母優勢的印度與俄羅斯協商,采購俄羅斯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2004年,俄羅斯與印度簽訂了總金額為15億美元的改裝協議。
2013年年底,經歷多次波折后,這艘被重新命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的航母終于交付印度海軍。與前兩艘航母不同,“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標準排水量38000噸,屬于中型航母。印度海軍為其配備了俄制米格-29K艦載機。
到了2017年,“維拉特”號航母的艦齡已達64年,它也不得不退役。目前,印度海軍服現役的航母只剩下“維克拉瑪蒂亞”號。
長期的維持航母力量傳統,讓印度海軍有了比較豐富的操作航母經驗,也使印軍繼續朝著延續傳統的方向努力。對采購他國二手航母易引發各種問題方面的考慮,則使印度把目光投向了與其戰略相適應的“航母國產化”。
盡管多年來包括航母在內的印度海軍爆炸、火災、墜機事故多發,但這仍未阻止其國產航母發展計劃的籌劃與立項。
1999年,印度啟動了名為“藍天衛士”的國產航母設計建造計劃。出于多種原因,“藍天衛士”號后來被命名為“維克蘭特”號。
為印度“維克蘭特”號航母。
在“工期和經費雙重增長”中艱難推進
新命名的“維克蘭特”號航母以法國提供的一艘排水量28000噸的防空型航母為“模板”,部分設計由意大利協助。
當時,該艘航母與20世紀90年代末印度立項建造的殲敵者級核潛艇一起,被看作是印度海軍發展的核心項目。
按照規劃,該艦應在2008年前后建造完成。但是,直到2005年,“維克蘭特”號才在印度西海岸的科欽造船廠切割第一塊鋼板。
印度當時預計該艦能夠在2011年建成下水。2009年2月,“維克蘭特”號迎來鋪設龍骨儀式。按照國際造船傳統,龍骨開始鋪設標志著船舶正式建造工作的開始。然而,從這時開始,“維克蘭特”號航母迎來了“七擔八挪”般的曲折發展歷程。
先是因為承建的科欽造船廠沒有準備好所需鋼材,它不得不一次次地停工待料。后因該廠在航母分段建造方面的工序銜接與質量監控能力不足,建造工期又一拖再拖。2011年12月,“維克蘭特”號干脆被移離了干船塢,但這次出塢并非因其建成下水,而是為了給建造其他船只“讓路”。
2012年下半年,“維克蘭特”號才再次回到干船塢繼續建造。
2015年,“維克蘭特”號準備第三次下水,卻因高潮水位帶來淤泥封堵,近一個月無法出塢。后來,在其出塢下水后,印度媒體發布消息稱,“維克蘭特”號已經完成了主要設備安裝。但實際上,其全部建造工作只完成了50%。根據印度議會防務委員會透露的數據,這時的“維克蘭特”號建造成本已經超過28億美元,比最初預算增加了6倍。
在“維克蘭特”號第一次正式下水時,印度海軍將該艦的交付日期定在2018年年底之前。但該交付日期后來一再推遲,到2020年它仍然沒能交付,同年11月才完成系泊試驗。
去年8月,“維克蘭特”號終于等來了首次海試,測試了推進系統和航海系統等。而這時,“維克蘭特”號的全部建造成本已經超過32億美元。之后,它又進行了第二、三輪海試。
盡管在第二輪海試中,“維克蘭特”號的航跡呈現出縱搖幅度較大的特征,但這似乎并沒有影響到印度海軍宣布——“維克蘭特”號航母計劃在2022年8月交付。
如果從1999年項目啟動時開始計算,“維克蘭特”號在“工期和經費雙重增長”中艱難推進,用了差不多23年才基本建成。即使是從2005年切割第一塊鋼板算起,該艘航母也已用了17年時間。
但印度媒體關注的是另一方面——不少印媒稱,“維克蘭特”號的國產化率達到75%以上。
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試圖跳出“拴著的力量”處境
2020年印度海軍節,時任印度海軍參謀長卡拉姆比爾·辛格上將表示,印度海軍不能一直是一支“拴著的力量”。
“拴著的力量”一詞出自印度海軍參謀長之口,說明印度海軍不乏“自知”之明。也有不少軍迷認為,“拴著的力量”一詞也可謂一語道出了“維克蘭特”號航母的部分特征。
根據印度海軍官方數據,印度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標準排水量37500噸,由4臺燃氣輪機提供動力,最大航速28節,編制160名軍官加1560名士兵。主要武器裝備包括4座“奧托·梅萊拉”76毫米艦炮、2座32單元“巴拉克1”和“巴拉克8”艦空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以及AK-630近防武器系統,還裝備有多功能固態相控陣雷達和L波段搜索雷達等。這些武器裝備分別來自意大利、以色列、俄羅斯、法國等國的武器研制廠家。
按一些專家的觀點,印度相關方在航母研制上更像是在“搭積木”,即把從各國貨架上買來的“積木”攢在一起。這一點,同樣體現在其對艦載機的選擇上。
該艦采用滑躍起飛、攔阻著艦設計,可搭載30多架艦載機。目前,印度海軍對艦載機的選擇尚在權衡之中。這其中,法國達索航空公司生產的陣風-M型戰斗機、美制F/A-18“超級大黃蜂”戰斗機都是選項。但無論是先前印軍慣用的米格-29K戰斗機,還是陣風-M或“超級大黃蜂”,都是舶來品。該艦將要搭載的預警機、直升機,也帶有同樣特點。
去年,印度在美國圣迭戈北島海軍航空站接收了第一批2架MH-60R直升機。印度海軍第一批飛行機組人員已在接受相關訓練。該型直升機可配備4個武器站,發射“地獄火”反艦導彈,也可攜帶MK46、MK50或MK56輕型魚雷。可見,其所用彈藥也需進口。
這種“武器裝備及彈藥大都靠進口”的局面,一旦時勢發生改變,就可能成為“拴住”印海軍航母力量發展的“約束繩”。
盡管沒有明確提出“早日跳出‘拴著的力量’處境”的時間表,實際上,印度海軍已開始在這方面尋求突破。
2015年,印度國防部批準了第2艘國產航母的建造計劃。這艘航母被命名為“維沙爾”號,排水量將達到65000噸。按照計劃,它可搭載50多架飛機,裝備電磁彈射器,采用核動力。按照計劃,該航母將使用更多的“國產”技術。
當前,印度也開始研發LCA“光輝”戰斗機雙發艦載機版本,而“光輝”單發戰斗機已在2020年初在“維克拉瑪蒂亞”號上完成了無掛載狀態下的輕裝起飛。按時間來推測,“光輝”戰斗機的雙發版本應該在2031年以后服役,很可能會以印度國產航母二號艦為搭載平臺。
這種研制思路被一些專家稱作“魔方”模式,即按照自身需求,自主決定和“旋轉”出各個面的“配色”。按理說,選擇“魔方”模式無疑會提升其航母的國產化程度,但從有關方面披露的消息來看,即使是“維沙爾”號航母,也無法做到“較高純度”的國產化。它還將選擇美國的電磁彈射系統,其動力裝置據稱將是俄羅斯LK-60型核動力破冰船使用的RITM-200型核反應堆。這意味著,印度的國產航母發展要早日跳出“拴著的力量”處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