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在考慮采取大膽措施重振其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的造船業,包括建立由政府支持的國家造船廠。此舉是日本旨在恢復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海上制造能力的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
打造“國家造船廠”,日本提交造船復興計劃
6月20日,日本執政黨(自由民主黨)向日本首相石破茂提交關于重振該國造船業的提案,提議恢復閑置的造船和維修設施,同時激勵公共和私人投資下一代船廠基礎設施。
日本擬建的國家造船廠將采用“國有設施私人運營”的方式建造,即先由政府層面完成船廠建設,隨后將其外包給私營企業。
《日經新聞》指出:“若在日本新建一家船廠,船塢建設、大型起重設備等項目內容預計需花費500億至8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4.5億元至39.2億元)。若由政府承擔建設費用,可減輕企業負擔。”
據悉,日本的造船業復興計劃將以2022年《經濟安全促進法》為基礎,該法律使政府能夠直接支持被認為對國家利益至關重要的行業。
為此,日本正在考慮將“船體”納入其《經濟安全促進法》規定的特定重要物資范圍,并計劃設立基金以籌集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90億元)用于設備投資;將推進通過數字技術提升船舶開發、設計、建造效率;完善人才培養基地,允許更多外籍工人進入日本造船業并為其提供培訓等。
新領導人就任,日本計劃到2030年造船產能翻番
在行業低迷之際,日本造船業也迎來新的變化。日本最大造船集團今治造船總裁Yukito Higaki已被任命為日本造船工業協會(JSIA)新任主席,成為該協會首位來自專業商業船廠而非三菱重工或IHI等多元化重工業企業的領導人。
在就任日本造船工業協會主席后,Yukito Higaki已經提出雄心勃勃的造船目標:到2030年,日本船企在全球造船業的市場份額至少恢復至20%,較當前水平翻一番。
雖然日本已就造船業提出龐大的發展計劃,但留給日本船廠的時間可能不多了。
根據丹麥船舶金融公司的報告,除非日本船廠能獲得大量新船訂單,否則產能平均利用率或將從2025年的50%驟降至2027年的20%。這不僅會對造船業產生巨大影響,還可能導致技術工人流失。該公司還警告稱:“日本船廠可能面臨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這表明產能與商業競爭力之間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對于這一復興計劃,日本經濟部門相關人員表示:“從經濟安全角度來看,復興造船業至關重要,將與國土交通省合作,努力加強供應鏈的韌性,以確保船舶的穩定供應。”
多家老牌船企退出,日本造船業岌岌可危
20世紀90年代,日本船企占據當時全球造船業近50%的產量。如今,其市場份額已暴跌至約10%,遠遠落后于中國(全球70%的新船建造能力和90%的維修能力)和韓國(其長期區域競爭對手)。
分析稱,激烈的價格競爭致使日本造船業的市場份額急劇下滑,而中國和韓國船廠受益于廣泛的國家補貼和規模優勢。克拉克森數據顯示,2024年的新船訂單中,中國船廠占69%,韓國占15%,日本僅占7%。
根據日本船舶出口商協會 (JSEA)發布的數據,今年5月,日本船企共接單13艘新船,僅為88.41總噸,較去年同期的35艘、170.1萬總噸下降約48%。
隨著日本在全球新造船市場地位的逐漸弱化,該國已有多家老牌船企宣布退市。
今年早些時候,日本三井E&S控股已將三井E&S造船剩余34%的股份轉讓給日本常石造船集團,交易完成后,三井E&S造船將成為常石造船的全資子公司,標志著三井E&S控股將徹底退出作為“祖業”的造船業務。
在此之前,佐世保重工、住友重機械工業分別于2022年、2024年宣布退出造船業,折射出日本造船業的持續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