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7年躋身造船前三”,印度挑戰中韓日造船地位?

    《勞氏日報》分析指出,印度憑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可能動搖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大造船強國的地位,此觀點引起關注。

    《勞氏日報》稱:“占據全球造船市場90%以上份額的三大造船強國——中國、韓國、日本,均面臨生產勞動力老齡化的共同問題。日本和韓國已因人口老齡化問題陷入困境,中國也將迅速面臨相同局面。而這將為印度帶來重大機遇。”

    印度:超越日本,躋身造船前三

    印度已設定目標,計劃到2047年躋身全球造船市場前三。

    今年,印度政府正式發布《印度海洋產業愿景2030》和《海洋產業阿姆利特·卡爾愿景2047》等培育本國海洋造船產業的戰略規劃。印度正以豐富的勞動力、低廉的造船成本及國際合作關系等為優勢,計劃籌集約25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06億元)的海洋開發基金,以提升該國造船業和海洋基礎設施水平。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數據,2024年,中國船舶建造量為3900萬總噸(GT),韓國2000萬總噸,日本900萬總噸,分列全球前三。緊隨其后的是越南72萬總噸、菲律賓66萬總噸、意大利45萬總噸、法國28萬總噸、印度4萬總噸。

    目前,印度正計劃通過投資,到2047年將船舶建造量提升至950萬總噸,這將超越日本,躋身全球第三大造船強國。

    近年來,印度造船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全球市場調研機構Ken Research數據顯示,2022年,印度修造船市場規模約為9000萬美元,到2024年已擴大至11.2億美元,增長超過12倍,預計2033年前將保持年均60%以上的增長率。

    印度造船業的最大優勢在于生產勞動力的平均年齡較低。作為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其平均年齡僅為28歲。相比之下,根據韓國造船海洋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委員會的估算,2024年,韓國造船業的勞動力平均年齡約為44至45歲,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且勞動力短缺,未來將面臨更嚴峻的問題。預計韓國造船業每年的人力缺口約1.2萬人,到2027年缺口可能達到13萬人。

    為鼓勵外國船東下單造船,印度的金融支持和補貼政策也將成為其造船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今年2月,印度為加強本國造船海運業,專門撥出約28億美元補助資金。

    《勞氏日報》指出,按完成船體每千克成本計算,中國以約2.5美元的價格最為低廉;獲得補貼的印度約為3.5美元,低于目前與之競爭的越南和菲律賓船廠的約4.5~5美元;歐洲則為10~11美元,與中、印相比處于較高水平。《勞氏日報》稱:“印度船廠憑借補貼將在造船成本上具備競爭力。”

    基于造船業的特性,新船訂單效應可帶動生產和就業等地區產業復蘇,并與航運、船舶管理、船用設備、造船配套、機械鋼鐵、電氣電子產業等多個領域聯動,直接或間接創造附加價值。分析認為,這對勞動力充足的印度造船業而言是利好。

    《勞氏日報》表示:“印度造船業的另一大優勢在于,作為支撐當地社區基礎產業的造船業每創造一個就業崗位,便能衍生出3至5個相關就業機會。”

    “僅靠基礎設施和勞動力,無法掌控造船業供應鏈”

    然而,業內觀點普遍認為,印度造船業的發展離不開全產業鏈生態系統的支撐,這其中既包括造船所需的各類材料、船用設備,也涵蓋船舶維修、保養與大修(MRO)等配套服務。若僅聚焦于資金投入以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或是單純補充年輕勞動力,并不足以讓印度真正掌控造船業的完整供應鏈。構建一條覆蓋設備制造、分段建造、船舶總裝完工乃至先進造船技術研發等全環節的供應鏈體系,注定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

    勞氏船級社(LR)相關人員指出:“在造船業,設施建設和人力供應并非唯一重要因素,當前更應優先推動支撐船舶建造的全生態系統走向完善。中國造船業如今的核心優勢,正在于其已具備掌控支撐全球85%造船產能的生態系統的能力。”

    實踐表明,當造船業全供應鏈實現高效順暢運轉時,船舶的建造周期便能顯著縮短;反之,一旦生產進度滯后或船舶交付延期,不僅會產生高額的賠償金支出,更會對印度造船業的國際信譽造成負面影響。

    正如《勞氏日報》所強調的:“印度造船業要躋身造船強國之列,必須首先著力扭轉船東對其新船交付延期的負面印象。唯有徹底解決這一痛點,印度造船業才能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國際聲譽。”

    本站文章如未標明來源,均為本站編譯、編輯或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自“龍de船人”,違者必究。

    為您推薦

    關注微信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微信掃一掃關注我們

    關注微博
    返回頂部
  • 九九热在线视频